中房报·活动
A+
【直播】大咖齐聚北京 论剑装配式建筑发展

2017-12-10 08:12

12月10日,中国房地产装配式建筑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丽景湾国际酒店准时召开。中房报直播小组在现场为您第一时间带来最全面的大会盛况!

请点击F5键刷新内容。

现场准备就绪。

 

 

中国房地产报社社长栗文忠在贵宾室和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陈音、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方鸿强进行交谈。


嘉宾云集现场,大会即将开始。


大会开始!

主持人介绍嘉宾。

参会嘉宾: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住建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士杰
中建科技董事长叶浩文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郭宁
广联达研究院院长刘刚
中国房地产报社社长栗文忠


中国房地产报社社长栗文忠致辞。


栗文忠:尊敬的王铁宏会长、尊敬的刘士杰理事长、尊敬的叶总、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尊敬的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嘉宾们,首先我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房地产报社、中房智库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真诚的欢迎!

 
恰逢十九大闭幕,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勾勒出一个美好的愿景,很细致的布置了2018年的工作,尤其提出房子问题,在我们的行业里如何落实,我们中国房地产报提出一个观点,2018年之后,中国的房子将面临着一个改造、升级、换代。我们提出践行中国好房子,缺少在座的大家是有缺憾的,今年1月住建部颁发了装配式建筑等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又出台了“十三五”期间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11月份又公布了一批建筑式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这是一场中国践行好房子的一次升级性的绿色革命,同时也带来无数个商计,将会促进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向创新的道路迈向一个更大的步伐。
 
如何来适应这个变化?在这个变化的后面我们应该为这个行业做什么工作,中国房地产报提出,重建平台再认识、再提高、再出发,重建平台,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全媒体的平台,一体化合作的平台,特色小镇建设的平台。刚才我和刘理事长简单做了一个交流,我们现在讲千讲万,我们走进基层,多做调研,多了解行业的需要,多看、多学、多借鉴,这恐怕是一条最好的路径。
 
今天我们和中国土木工程协会,包括我们百强企业开发商,装配式建筑商,设计机构,货品供应商以及在这个行业里走到比较前列的,如万科,中建三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上海中森,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金螳螂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大家进行交流,我们最近还要做一个主题系列,刚才跟我们老总们也做了交流,2018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践行,践行就是实践者。中房报今年成立25年,我认为我们应该不辜负伟大的时代,不辜负我们自己,同时不辜负我们所做的专业,我们提出做好正事,多做小事,做足好事。同时我们也进一步的打造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平台,再次感谢到会的所有嘉宾,谢谢你们。


中国房地产报社总经理单大伟带来《中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构想》。


单大伟:尊敬的王铁宏会长,尊敬的刘士杰理事长,尊敬的叶浩文总还有我们的老朋友,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借这个机会,向在座各位企业家和各位领导介绍一下,我们中国房产报社为了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2018年工作的重点和构想。我们想在明年年初,整合全国装配式建筑各个环节的一些企业和设计院,以及施工单位,共同打造一个促进装配式建筑深度发展合作的协作平台。这是一个草案,是我们抛出来与在会各位嘉宾探讨的一个想法。

 
我们可以看到装配式建筑发展应该说是从2016年,我们国家出台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一个是2月份中央发布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路线图》谈到了在2025年,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要达到30%。2016年的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员,其中明确提到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人口的其他城市为重点,加快提高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上海市也出台了行动计划,名一要求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所有的民用建筑物必须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来建造。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又陆续出台了很多对装配式建筑发展重要的文件和指导意见,其中国务院的,住建部的,包括工信部和发改委的。我们来看一下出台文件的市场背景,我们知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是一个万一级的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全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为12亿平方米,其中每年装配式建筑的面积将近4亿平方米,每年装配式建筑产值超过2400亿元,未来十年中国装配式建筑的产值将超过2万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面对这个市场,我们装配式建筑现在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需要如何解决?这些红点是我们通过一些大数据分析装配式建筑的标点,每一个红点代表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基地,我们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还是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主。整个的发展是非常不均衡的,其中河北、山东这些企业,装配式建筑企业的数量以及发展的质量和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差。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空间极其巨大。
 
再看一看装配式建筑各个技术的体系,发展的现状,我们把装配式建筑产业体系分成三大部分,一个内装,一个主体,一个维护。但是我们谈到更多的是主体建筑的PC结构,其他的内装,主体,外维护其他的系统发展空间极其巨大,而且协调的关系需要我们的政府,需要我们的企业,需要我们的政策法规去支持,推动。
 
再看一看我们这个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第一,法规政策不完善,目前屈指可数政策性的文件落实情况非常不乐观。而且约束力并不够强烈,很多企业没有严格的执行。第二,产业政策不完善,目前技术产业的不成熟,管理以及其他不可控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行业发展的重点。国家在金融、政策、制度方面出台的一些政策和体系,还不够全面。第三,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成熟,其中一些专项设计没有考虑到生产和吊装企业的合作,技术落实还不够普及。第四,我们的经济成本非常高,现在先期进入的一些所谓的装配式建筑企业的市场运行成本非常高,他的普及率还相当低,而且在市场推广方面遇到很多阻力,其中包括很多政策上的限制,或者说需要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和完善。
 
中房报作为一个行业大报,我们有一种义务和责任,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在这过程当中,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整个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包括我们政府、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地产开发商,包括材料供应商,我们需要达到非常好的协作,非常好的沟通。通过这个协作沟通,来推动我们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作为行业的意见领袖,中房报提出了我们要发起成立中国装配式建筑创新的合作联盟。我们联盟主要的任务,第一,我们要掌握研究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解读国家行业政策,定期发布行业报告和装配式建筑科技需求,发布盟员产业的需求。第二,建设上下游产业合作平台,实现成果资源信息的共享,现在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在媒体的工作当中,每天都大量接触到非常好的技术型的企业,他们有技术研究的成果。但是转化成市场产品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资金的问题,市场的问题。我们未来这个联盟,就是要帮助企业把他很好的成果和技术,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促成产业科研合作成果转化,择期成立产业基金,孵化重大技术领先项目。第三,我们要结合国家政策。中国很多的地产企业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大量的政策部门,技术部门,产品部门深度的学习,交流和合作。第四,我们要组织联盟主题活动,包含产业高峰论坛,企业游学,专题讲座,并组织有条件的房产公司积极推进户型和构建标准化政策。第五,创新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协助联盟会员完成产业重点区域布局。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大的地产企业将寻找一些深度合作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发展,我们知道万科在装配式建筑方面,在很多年前就走在了全国其他企业的前列。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千亿的地产企业,对装配式建筑研究和投入越来越多,越来越关注。他们深刻的知道,在未来市场的转型和升级道路上,装配式建筑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抓手和推手,离开装配式建筑转型之路谈何容易?
 
我们未来产业联盟的重点目的、服务、意义和愿景,目的是以顶层设计的产业创新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服务,探索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路径,搭建沟通合作平台。意义是要帮助传统建设企业做好转型升级的最后一站。我们的愿景,希望创新联盟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合作平台。
 
就在前几天十九大会议胜利闭幕,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非常重要的产业,房地产建筑产业的发展。未来巨大的蓝海市场,已经向各位呈现开了,未来怎么迎接美好未来,怎么使我们企业更好的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希望我们大家一体共同探讨,一起合作,谢谢大家。


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住建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主题为《深入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王铁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行,非常高兴今天受邀来谈一下关于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建筑市场既包括房地产企业,也包括建筑企业。所以我把我们乙方这边的情况跟甲方的同志们汇报一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作用十分突出,2016年全国建筑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9.36万亿元,我们占到了GDP的约26%,过去我们习惯用的多的是建筑业增加值,特别现在PPP以后,EPC以后,特别是建筑产业化装配式以后,什么是工业产品,什么是我们的增加值大量的融合在一起,我们应该更多的是总产值,这样我们的作用才能越发突出。我们的从业者超过了5185万,所以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自主产业。

 
当前我们热议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什么是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学者已经有比较广泛的共识,有五块儿,第一就是装配化、第二信息化、第三标准化、第四绿色化、第五一体化。央企都成功转型跨越,实现了资本化,所以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包括五化,还有未来的两化。建筑业改革发展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就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主线,国办19号文我们要研究的,第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绿色建筑,装配式,超级能耗被动式,绿色施工等等,都是这条主线。第三建筑科技跨越主线,昨天新闻已经报道,总书记说了,要实现数字中国,要实现数字中国就必须实现数字城市,而我们知道数字在城市里面经济总量,主要聚集在城市,城市里面最重要的是建筑,在建造过程当中要实现建筑业。
 
建筑业改革发展有四点思考,雄安新区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在国际视野上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一条主线,建筑业深化改革主线,国办《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这是建筑市场模式改革和政府监管方式改革做出了明确规定。最核心的大概五个方面,第一关于市场模式改革,明确鼓励EPC模式。关于招投票制度改革,明确按投资主体重新要求,对社会资本投资项目部再简单一刀切。第三关于政府监管方式改革,开始直面问题,明确对甲乙双方的同等问题同等要求。第四关于质量监督主体责任改革,明确要求建立质量监督队伍,市场改革以后,很多城市全部委托中介第三方,由他们承担最后一道把关。会不会出现明明质量不符合要求,他判断符合要求了?如果这类问题大量聚集,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政府有机构,每年进行市场抽查检查,再一个委托更加权威的机构,对中介机构再一次检查,发现问题指出来,该剔除市场剔除市场。
 
第五个招投标的改革问题,这些改革都是深层次的,方向是正确的,效果令我们建筑业期待。现在关键的关键就是看这些深化改革的政策能不能落地,什么时候落地,特别是各部委现在都要牵头有很多的配套文件,这是我们建筑业目前最关注的,就是这些配套文件。千万不能忙活半天,国办发文,最后不解渴。就怕出现这种,所以我们要关注。
 
第二条主线,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心,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全面深入推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以及推广绿色施工,海绵城市等,绿色发展核心在于低碳,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有引领世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自信。雄安新区就要达到这个效果,因为中国马上要成为世界经济老大,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样子,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所以雄安新区责任重大。
 
第三条主线,建筑业科技跨越,关于数字建筑,有人认为主要就是ABC,人工智能+BIM+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我认为什么是数字建设,尚需权威专家们,包括院士老师们,以及设计院的老总们深刻的分析什么是数字建设,这是一个问题,什么是数字建设。什么是数字建筑业则是一个实践层面的科技发展问题,很多建筑业大企业主要负责同志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筛先在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当中综合应用,在BIM基础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VR、AR、数字孪生、区块链都技术,这些很有可能是我们中国建筑业弯道超车,引领世界建筑业发展方向的领域,因为中国是实体经济大国,中国的建筑量没有一个国家能比。所以在并驾齐驱的领域,中国实现弯道超车,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所以对我们建筑业企业的要求是很高的。
 
围绕以上三条主线,我想谈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关注装配式建筑发展。我想讲两个方面,一,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装配式建筑。二,如何发展装配式建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提升工程质量,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建造技术路径被写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从没有过,这次是写入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力度空前。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装配式建筑?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技术路径,我们称之为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又称之为湿法作业。原来各城市都没有什么高楼,两三层楼,包括北京在内,五层楼以上都很少。所以要发展高层住宅,原有的建造技术路径不行了,原有是简单装配式,每个城市都有。每个诚实的建工局下面都有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就全局的调度策略都在这儿,那个时候就是简单报备。十八层、二十层的怎么办?所以就云集了全国的专家,聚集在一起,一待就是三个月,就报销一次路费,除非家里来电报,不能走开的。
 
理论分析、模型实验、疲劳试验、耐久实验、抗震、消防等等一系列实验,然后在北京和上海开始做对照组实验。现在我们去看北京前三门大街,那些建筑都是当年的,最后比来比去专家们比较倾向于现浇,三个原因,第一个解决了当时吊装设备能力不足的原因,不要进口了,当时还要进口。第二我们国家有丰富的劳动力,大量的工人在现场绑扎钢筋。第三个原因唐山地震刚刚过后,人们普遍认为现浇体系抗震性更好。基于这三个原因,全国基本上大一统的现浇体系,也搞过外挂,也有内置,但是都竞争不过现浇。这个体制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实的看,他存在严重的五大弊端。
 
第一大弊端他是粗放式,钢材水泥浪费。第二用水量过大,每一平方米消耗12吨水,切不可循环。工厂化只要一吨水,而且可循环。第三工地杂乱差,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城市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污染源是建筑工地,现在都是高层建筑,绿围挡什么都不挡,一刮风都飘到城市里面。第四,质量通病严重。你家装修了,今天装修了,明天漏水了,开发商也很害怕,电话打爆了,开口就骂,这房子怎么建的。第五,最本质的问题出现了,我们当初假定现浇体系,我们国家有丰富的劳动力,现在的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人家不来了,现在工地上没有低于40岁的,都是农一代,没有农二代,招工难、管理难、质量控制难、劳动力成本大幅度飙升,这就表明我们的传统技术已经非改不可。加上节能减排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实体经济大国,中国也是建筑业大国,2016年我们竣工的房屋是42亿平方米,其中有十亿多一点是房地产,这么大的量没人能比,现在我可以告诉你,全世界装配式建筑发展最好的就在中国,应用量最大在中国,超过一亿平方米,装配化率最高的在中国。但是我们不排除我们还有某些专项技术还要学习国外,看看芬兰的、看看日本的、看看澳大利亚的,这个是不矛盾的。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以万科和远大住工等为代表的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这种模式适合多层、小高层办公、住宅建筑,侧重于外墙板、内墙板、楼板部品化,部品化率30%到50%,成本进一步压缩,已接近传统技术成本。
 
王石说,客观的讲我们2005年刚刚开始,应用量不大,所以我们的成本没有摊薄,比传统技术高16%,我们的目标是只高6%,这是2008年。前两年部里开会,万科副总参加座谈会,说我们的成本已经接近传统技术,而且还略有优势。第一个原因,我们的推广量大了,成本摊薄了。第二个原因,各城市政府都给了很多优惠,有奖励资金,特别是奖励容积率。第三个原因,传统技术劳动力成本大幅度飙升,基于这三个原因可以下这个结论,基本持平,略有优势。
 
建议图是这样,黑的是现浇的,白的是预制的,黑的是剪力墙,白的是楼板,这种模式就是现浇框架或现浇框剪+3块板PC。实际上也是半装配式,下一步发展可能是全结构PC体系,可以做到多层、小高层,12到18层,现在仍处在科技创新和完善标准阶段。现阶段我们说的PC,实际上就是半装配式。
 
第二以东南网架、中建钢构等为代表的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这个模式适合于高层超高层办公、宾馆建筑。强调集成化,钢结构部分尽量部品化,很多说难道钢结构不是部品化吗?不是装配式吗?对,他是装配式,但他是装配式钢结构,交的是房子,不是结构,我们曾经有几个钢铁企业雄心壮志,要发展钢结构住宅,但是到配套的时候,机电、管线、装修都不能做,这对他们是一个考验,所以这是一个结构体系。
 
本拉登公司在沙特几大建筑业企业之一,“911”本拉登指挥恐怖分子撞击,满箱的燃油,钢结构烧到一定程度就像面条一样,所以迅速的崩塌,一栋楼这么快就崩解了,原因就在这儿。这个模式深入创新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加上三块板PC装配式,并且实现结构、机电、装修全装配式。甘肃建投在这个领域正在发展,跟杭箫也有合作。
 
第三是以远大工厂化可持续建筑等为代表的全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这种模式适合于高层超高层办公,部品在工厂内制作并装修到位,现场快捷安装,高度标准化,集成化,成本可以压缩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可以每天建一到两层,节省建造周期。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了从粗放的建筑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深刻变革,在全钢结构上的部品化、集成化,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我们知道装配式建筑是有运输半径的,PC的运输半径大概300吨,钢构大概500吨到800吨,深圳、上海、武汉、成都、天津都考虑这个运输半径。每个企业要发展装配式,要抢抓机遇,抢抓地域,这个城市还没有这种装配式,我们就发展这种装配式,让别人打不进来。
 
这个模式仍处于科技试点示范,尚未进入商业示范阶段。王石同志就是要帮助这种装配式来推广,做商业示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全钢结构,全装配式,结构装配式,这个没什么新鲜的了。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都是装配式,关键的关键在后面,机电、管线、装饰装修装配式。这是新的考验没了,所以钢结构企业,不要再自我陶醉了,第二引进集装箱的概念破解运输半径的瓶颈。当年发明集装箱的时候不是运输行业的人,运输行业的人都骂他,脑子进水了,说我们运货都运不过来,让我们运他那个壳壳,你说他脑子是不是进水,直到集装箱船诞生,人们发现他太了不起了。海运运到美国、欧洲、非洲、东南亚相差不多,主要成本在两个转运港口,又竞争。所以能集装箱运输的一定集装箱运输,钢构可以打包像一个集装箱一样,四个角可以用集装箱的办法来运输,这个要是实现了很厉害。谁能三个月建成,订单就是你的,到那里面建厂不现实。我们的军港需要办公楼,三个月建成,订单就是你的。这个是我们要借鉴的。
 
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不同的装配式建筑,就是要说明此装配式建筑非彼装配式建筑,这是我们要有全面辩证的思维。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局限性,任何思维都是一种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我们要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现在很多人一说建筑产业现代化,他认为就是装配式,装配式只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化,一说装配式他认为就是PC,PC只是装配式的一种,所以我们一定要站的更高,看的更全面。
 
我们做一个成本分析,一种预测,这是全国最高的建筑,大致是这样。红的是传统的,有的已经建成,有的还在建。绿的是装配式,这是全国最高的11栋建筑,所有的都在这儿,成本非常高。生产要求比较高,技术要求比较高,平均下来要1万6千元每平方米,而且还是简装修,还不包括特殊精装,最低的1万3千元,最高的1万9千元,1万9千元的还没有竣工呢。30层到70层竞争比较充分,价格大幅度下降,6千5百元每平方米,主要还是办公、宾馆、公寓。20层到30层的,一种是宾馆公寓类,平均下来5千5百元。如果用装配式替代,大概可以节省三分之一,而且是以上,还不是以下。30到70层的可以节省四分之一,30层到30层的办公宾馆类建筑可以节省六分之一,住宅类主要是PC跟他对比,在这种条件下,还能够做到基本持平,略有优势,主要就是刚才说的三个原因,一个推广量大了成本下降,第二劳动力成本大幅度飙升,形成剪刀差,第三各城市政府都给了很多补贴政策,特别是奖励和激励。你只要装配式,就明文规定奖励你。现阶段这种也能做到基本持平,我们深刻解读一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里面最重要的两句话,第一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划分,比方万科,房地产企业,远大搞工业的,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建筑企业不会装配式施工那麻烦了,丢市场份额了。第二句话,今后十年左右时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从国家层面开始倒逼了,各城市政府贯彻落实的时候,是不是中规中矩30%,有的城市很被动,有的城市大刀阔斧,大力推进,像上海,远远不是30%。政府的主要作用就两条,一倒逼机制,我政府就干这个,倒逼,第二鼓励和示范,以上海为例,装配式建筑发展风生水起,上海政府就是倒逼。
 
上海的平均房价有人说4万5百元每平方米,有人说5万元每平方米,大概相当于每一平方米奖励开发商1200元到1500元,做不做?你不做是你的事,咱们这边倒逼你,你必须做。所以现在开发商空前的积极,到处在搞,谁有装配式,谁有更好的装配式。行业里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设计院说你没有标准,我没法设计。开发商说我不知道找谁,施工单位说我不会安装,连接。政府部门说我不会验收等等怎么办,上海就是让大家教育大家,不断开现场观摩会,每个项目都开。把全市的开发企业、设计院、施工单位、地方政府都找来,开现场观摩。自己教育自己,几场观摩会下来,谁都不好说不会,他露怯,丢人。设计院再不会说没标准,你会不会?施工单位你会不会,你不会找别人了。所以倒逼机制做的非常好。
 
毛主席曾说,工作成功必须要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这是三大战役时总结的经验,三大战役为什么这么成功,就是这三句话。现在我们发展装配式建筑,我们刚刚和上海,他是引领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成功经验也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叫真明白,领导很重要,不能被底下人忽悠,领导真明白。第二真想做,你想不想做,你要不想做,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第三句话真会做,观摩会那个方式,自己教育自己,所以根本原因就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领导,坚定意志。现在很多城市,根本就不是30%的概念了,所以要注意,特别我们开发企业老总们也要注意。
 
再给大家举一个成功的案例,敦煌文博会主场馆,仅仅8个月时间,又好又省又快建成了。国务院决定在这儿召开“一带一路”文化博览会,正面宣传“一带一路”思想,国务院决定两个会议永久的会址在外地,一个就是敦煌“一带一路”文化博览会,甘肃非常着急,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主动找到中建,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你们能不能承担。所以中建经过缜密研究,两条,一,EPC,也降低了几个点。二,装配式,全装配式,不但结构装配式,机电也得是装配式,装饰装修也是装配式,大剧院富丽堂皇的,远远看过去以为是木结构,敲一敲铝塑板的。装配式率达到91.92%。
 
应对的挑战,一个对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倒逼机制,必须加大鼓励政策和必须加强示范引导,必须抓住机遇提升经济实力。现在各地很积极,你们赶紧来,办一个产业园,为什么?原来建筑业对地方经济贡献就两条,一个税收,一个劳动力就业。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从没找到这种感觉,我们是投资商了,我们增加你的经济,各地政府都给了很多鼓励政策,税收、土地等等。为什么?你能够提升我的经济总量,建设方必须采用装配式,必须降低成本。怎么降低成本?装配式和非装配式现浇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标准化、部品化,不能再个性化,圆弧状的,椭圆形的好看,光顾好看了,成本大幅度上升了。你要想降低成本,必须标准化,能直线尽量直线。给用户带来好处,没有开裂松动的问题,我在上海调研的时候,逐一问这些开发商,现在交房不怕了,原来交房电话打爆了,夜里不敢开。现在基本上没有开裂的问题,对设计方必须采用装配式,对于施工方必须是装配式施工,必须尽快谋划发展装配式产业。上海案例很清晰,我们十大供应商里面有几家是建筑业企业,他们经历了痛苦过程。原来没有发展装配式在那里偷着乐,很困难,赔吧。现在是倒逼,现在再去找开发商人家说你没有装配式,我不敢找你,完全不一样了。这样逼着他赶紧退而求其次,还有那家企业需要资金,我们战略合作,我成为你的大股东,或者第二大股东,唯一的条件就是你保证我的产品供应,我给你带来订单,双赢。
 
我们关注第二个市场模式的深刻变革。国家大力推进PPP无模式,形成了巨大市场。所有的都要入财政部的库,国家投资的入发改委,大致情况就是这样。所以真正的PPP是不用担心的。PPP项目大市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目前建筑业企业在参与项目方面的一个明显现象就是“国进民退”民营企业参与有限或很难参与。主要两个,一个地方政府有顾虑,担心。第二,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还有短板,特别是资金短板。央企、国企,特别央企都成功上市了,大笔资金,商业银行跟踪。真的让你去做国家级投资项目PPP的时候,我们建筑业的民营企业,各省包括大企业在内,真的扪心自问一下,能做几单?一单、两单?省、市、县政府的两单、三单?所以这也是客观原因。
 
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地方政府还要加大支持力度,我们觉得江苏省政府这方面做的比较充分,地铁项目招投标的时候明确鼓励,欢迎央企,但是谁来都要捆绑我们本省有资格的建筑企业。民营企业要发挥自身特点,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决策机制,央企、国企尽管他有优势,但是也有短板。大家反映最突出的三重一大过程很缓慢,所以央企也愿意找本地的,有一定实力的建筑业企业强强联合,前期该花的钱花,该投的投,该买的资料买。等三重一大过了黄花菜都凉了,需要领导出面就领导出面,底下都是有一个本省的建筑企业在串线搭桥。
 
第三民营企业还要做好一个准备,承接PPP项目,PPP最根本的目标是在这儿,缩短工期、节省投资,我们现在说的一个是EPC,一个是PPP,是一次根本性改变,我们说了不会当乙方就不会当甲方,现在乙方当家作主了,都是央企、国企,民营企业来了,人家门儿清,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关注这个地方。
 
我们最近关注的中间钢构,成功转型,由钢结构承包商向建筑承包商转变,又向EPC承办商转变,最近他们又向PPP承包商转变。EPC设计施工总承包,还有PPP,而且是装配式。
 
第三个问题,“一带一路”对我们建筑业的拉动非常凸显,2016年我们对外承包营业额比2012年增长了37%,新签合同都全面增长。其中一个特点是在沿线61个国家,新签合同额780.9亿美元,占同期作恶58%,同比增长33%。另外新签大项目多,有几个案例我从业主那儿听到的,第一个案例云南建投,在东南亚风生水起。这是越南总书记去访问的时候,影响很大。最大的保障房项目7千万平米,都是小户型。当地政府有一些独立资金,当地有土地,没有搞过房地产,这方面不行,所以他们去了解到这个情况,正好贵阳有个地产商,三方一拍即合,当地非常缺房。
 
最后关注一个问题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对建筑业转型,第一个为什么规划,第二如何建设?为什么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第二有利于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第三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那么如何建设雄安新区,我们做了研究,我们建议一个历史性的把握好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三个要素。第二全面把控好规划建设核心价值观念,低碳、简约、实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典案例,中国要成为老大了,什么地方值得我们敬畏,什么地方是你引领的。现在看这儿,这儿好像是纽约的,到那儿一看好像是香港,什么地方是我们要学你,这个是雄安新区的责任。学习借鉴,现在还是美国是老大,看看什么不好,什么好。土地和能源严重浪费,这个是不能学的。还有纽约曼哈顿,开创了很多先河。
 
我们简单说一下城市天际线,北京市特别注重城市天际线。没有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像北京这样注重维护好城市天际线,但是现代化的城市更加注重建筑,比城市天际线比不过北京,比这个,这是当代文明的标志,比这个你比得了吗?看香港、上海、纽约、曼哈顿、芝加哥都是比这个。纽约和芝加哥建筑有什么特点?都是简约,说白了钢结构的,没有什么特点。
 
我们畅想一下,都是绿色建筑,都是装配式建筑,都是超低内耗被动式建筑,海绵城市等等,不展开了。伴随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围绕三条改革发展主线,深入研究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关于“一带一路”对建筑业的深刻影响,对我们建筑业梳理转型发展思路确有必要。总书记指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保持和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品格,顺应大局,把握大局,努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归纳起来3-4-5,三条主线、四方面思考、五个建筑产业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市场细分,时间关系不能过多展开,以上就是我谈的全部内容,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同行、专家批评指正,我就谈到这儿,谢谢大家。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郭宁发表了主题演讲, 演讲主题为《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实践与政策解读》。


郭宁:非常感谢今天接受主办方的邀请,我今天来,看了一下时间,争取10分钟。来的目的主要是宣讲北京市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前面提到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创新联盟,融合资源,这个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特别惊喜的地方。刚才王会长介绍了很多,在我之前没有太听到的,站在装配式建筑角度,从整个行业发展,包括刚才讲雄安新区,包括国外很多的国家和城市,现在对工期特别需求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走向国际市场成功的范例。其实装配式建筑在北京来说,我们现在所有的北京现有的产业链条,不仅仅是在服务北京,也在服务京津冀,服务全国,我们也有很多的企业,现在已经走向了国际的市场。

 
现在我重点从二和三说一下,传统建造与装配式建造方式区别,这张表是一个对比,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早的,在2012年、2013年的时候,基于当时的工程案例总结出来的数据,现在这些数据的呈现应该更好一些。重点想跟大家说这张,刚才领导们说了,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指装配式主体结构,现在我们发展方向,应该是装配式装修的角度发展。主体和装修是两条线,而且要两条线并行。这张表是装配式装修与传统装修节能减排对比情况,从30天的装修期到6天能够装修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工期时间减少了80%,用工量,三个工人在现场进行装配式的安装过程,用工量减少了60%,整个的材料全部用的是工厂生产到现场直接进行拼装,通过前端的设计,尽量减少切割,同时工厂化的这些产品,尽量的减少了自重,不仅体现在本身的材料,同时对结构减重也是有一定的优势。现在大体上是我们装配式建筑的对比,北京的发展,我们在装配式方面也是要求非常高的。
 
国家标准,支持我们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包括2016年发布的混凝土制度规范,钢结构、木结构,再加上马上要法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从大标准方面,应该是已经比较齐全了。行业标准方面,也针对装配式建筑制定了很多比较细的,关于很多技术方面的标准,现在的协会标准也非常多,包括大家从标准化改革之后,团体标准现在也是非常多的,只要大家觉得这个技术是需要推广的,比较成熟的,现在都可以用团体标准的方式来编写。
 
北京市主要是经历了四个阶段,从80年代,从50年代就开始推工业化,到80年代是一个鼎盛期,整个推的大板建筑。到2017年,我们发布市政府办公厅装配式建筑实施意见,我们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假日风景项目是2009年开始的项目,整个研发是在我们科委的财政支持下做的。试点阶段,我们也取得了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的称号,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试点示范建设等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这是到目前为止发布的9个标准,还有一些指导性的技术文件。
 
北京市的部品企业跟全国不太一样,我们执行的是目录管理,现在目前只有十家,只有进入到目录里面,这个企业才可以给北京供应预制构件,这个市场会逐步放开,放开之后,我们会对企业目录进行监管。大家说我们现在量这么大,能不能保证市场供应。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要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这些预制构件厂行为,保证提供质优价良的产品。
 
每个季度会定期发布构件供需的情况表,开发企业可以根据这个进行相应的选择。也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政策,有很多的案例,这是我们北京市第一个全装配式的,住宅面积14万平方米,全都是装配式的。郭公庄一期,现在应该选完房了,包括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温泉C03项目,这个项目创了工期的最佳,后来我们听说四天一层,装配式建筑可以做到快,前提是标准化程度非常高。当时在优化的时候,就是做了非常适合装配式外形的设计,大家看到的,郭公庄也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我们在外立面采用多样化的设计,这里面很多构件,包括装饰构件也有很多是标准化的,他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工厂生产的量上来了,也是可以适当降低的。
 
包括商业项目,以万科为首的北京市,有很多全项目的商业住宅,也都是用的装配式的。这个金域华府项目将近80米高的住宅,用了全装配的技术。我们现在在钢结构体系上也做了研发,成寿寺的钢结构住宅,现在外墙已经基本安装完成了,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钢结构的框架,再加上墙板外维护,内装都在这里有所体现。
 
现在在保障放里面大量推广的装配式装修的工艺方式,大家可以看一下,完成的量非常多。我们现在的装修工艺上面,我们是从几个方面都有,比如说我们从墙面采用拼装系统,门窗,地板和采暖系统相结合,现在也都已经取消了地面试作业的方式,基本上现在在公租房中推的装配式装修方式,95%以上的干作业方式,现在这也是我们在北京市的装配式建筑里面力推的装修模式。
 
我们在2017年以来,发布实施意见,简称就是8号文,我们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在整个“十二五”期间,还是在住宅中推住宅产业化。2017年新发的文件就是装配式建筑,建筑含了住宅和公建,8号文包括2017年工作计划里面,对如何界定装配式建筑,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计算方法。我们的标准,今年的标准大家可以看一下,应该在明年年初的时候都会发布,这些都是在支撑北京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我们今年也是获得了首批的装配式建筑的示范城市。
 
在保障房中大家可以看一下,我非常凝练的用一张PPT表达一下,在保障房里面,推行的制度,六大制度,方案评审、样板先行、质量会商、项目示范、现场开放、优良部品。包括试错样板间、工艺样板间、成品样板间,而且我们要求成品样板间到入住之后6个月都要保留。我们要求所有的保障房,在报方案之前,要对他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对所有周边整体规划,对保障房响应程度,对实施装配式建筑的要求,这个阶段都要进行审核。我们的深度已经非常深了,装配式建筑要很早的要求,全链条的贯穿,从设计包括后续的生产施工,整个的去考虑进行设计,我们在前端进行把关。
 
政策解读,重点就是8号文,列举了几条必须要实施装配式建筑的,这个是强制性的要求,虽然我们说的是政府在引导,市场在主导,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强制的要求里面。我们可能更远的看,北京今年的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到2035年指标,新建住房要全面采用装配式,全面实施百年住宅的标准。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了,大家也看到我们北京市政府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品质方面的决心。
 
我们今年的实施意见,这一页是我要重点跟开发商的朋友来介绍的。我们的目标2018年20%,2020年30%,指标上我们现在不担心,我们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品质问题。这里面的要求,从3月15号起,保障房百分之百实施装配式,另外招拍挂项目,今天我特别给大家澄清一下这个概念,举个例子,首先我们说的是以招拍挂方式拿地的项目,指一个竞得人一次取得的项目地块。假如这个地分两次来拍,我们划分的时候一和二作为一个地块看他现在的地上面积,一个3700平方米,三个88000平方米,超过9万平方米了,开发商一要做,开发商二不要做,如果是一个地的话,我们直接看最下面,13万平方米,百分之百,不管在哪个区都是要做的,而且是指的全项目,全部都要做。
 
这个项目是房山区,一个地块,开发商一次性拿的,在房山区属于城六区之外,10万平方米以上要做,13万平方米,这个项目要做装配式的。第三点要强调的是,整个项目的所有建筑都要做装配式,不只是商品住宅做,我们说的是商品房开发项目。我们整个项目,都要按装配式项目实施。很多开发商认为这里面只是住宅做,所以大家看到的,等于是二类居住用地才做,不是这样的,是整个地块,各种类型的项目都要按装配式的要求进行实施。
 
我们的实施标准,一个是预制率40%,同时装配率达到50%。我们特别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一万以上要采用钢结构,另外工业化用地,我们要求工业建筑业应采用装配式建筑。重点需要解读的这几条,特别要跟开发商来澄清的,我们接到了无数个咨询,关于这个项目到底要不要做,今天我来这儿要跟开发商朋友特别谈这个概念。今年保障措施里面有几个,一个面积计算,这个政策马上快要出了,虽然没有正式发,我们给大家的宣贯,执行部门都已经按照这个开始做了。财政奖励,可以给大家承诺的是财政奖励肯定有,具体的数值以最终政策发布为准,这个是指的实施标准比较高的项目有奖励。
 
还有一个自愿实施,在招拍挂里面要求实施属于强制的,没有要求,可以按照这条,可以享受财政奖励支持。我们现在也在研究一现在的政策,还有税收,房屋预售。目前已经有一个项目,不受项目进度要求享受财政政策。我们是鼓励大家享受政策的,也希望开发商利用好我们的各种激励政策,能够尽可能的给大家减少前期的成本影响,工期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制定政策的初衷。
 
还有一些除外项目,第一个,2017年可以不采用的装配式建筑,一个是五千平方米以下的新建公建,另外项目里面的附属设施,另外不是一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建设项目,这个要经过评审通过,通过以后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这个程序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项目申报了,条件特殊,不适宜的,但是专家评审没通过,不要太浪费时间。如果前端觉得这个项目有问题可以多请专家,多做咨询,不要重新再来,没有太多意义。在工作计划里面明确了预制率怎么算,装配率怎么算,预制率这个概念是非常清晰的。装配率其实重点大家看到了,我们今年装配率考量的其实都是内装方面,包括外维护,外墙的做法一体化,内墙的做法一体化。包括公共区域装修,管线,卫生间和厨房。最后一个我们还增加了BIM技术的应用要求,这些我们目前看,有一些是强制项,有一些是可选项,在做方案设计的时候,要从这些方案里面优选,最终达到50%的目标。这个标准是我们今年成立的标准,明年会按照要发布的评价标准来实施,评价标准发展的思路,我们对装修这块儿会提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求的是均衡发展,均衡的意思是什么?应该是体系化,系统化的考虑装配式建筑设计问题。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现在基本上都要做市场化的管理方式,首先基于开发商的承诺,你承诺要把房屋建成什么样,最集中的体现在我们采用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面,去年年底的时候,实施了控房价限地价,通过这种方式目前七块地,一百多万,采用这种方式来建的。
 
整个的管理方式都基于开发商承诺,前期在建筑方案里面承诺做什么样,后续的监管就是要看你的承诺是不是都达到了。所以基于承诺,只要我们在过程中发现任何跟前期承诺不一致的地方,后续要承担的责任,都会留下黑色的印记,会影响到你后续的诚信体系,会影响你将来拿地,相关的奖励,各种奖项,都会对企业有影响。所以我们想说的是,我们既然做这个事,就要本着初心,踏踏实实做好,而不是说怎么样为了达到指标要求,而去做装配式。这个是我们现在想向大家传达的想法,我们站在这个时代,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希望所有的全行业都动起来,最终能够交出满意的答卷,交出高质量,高品质的建筑产品,这是我们现阶段对大家来说,最实实在在的目标,更深一层,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建筑业的改革发展,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能够带来大环境,包括生存环境,包括现有的雾霾等等各方面的条件改善,是我们更深层次的愿望,美好的愿景。谢谢大家。
 
高端对话:装配式建筑发展与房地产业转型


1.如何加快形成一整套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2.如何培育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3.政府应该在财政等方面出台怎样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嘉宾主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士杰
 
对话嘉宾: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

中建科技董事长叶浩文
 
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方鸿强
 
中民筑友建设科技集团总裁江炳生
 

绿城房产集团总工程师方旭慧


刘士杰:谢谢各位,首先感谢中国房地产报给我们这个机会,从刚才开会的情况看,大家对这个事情非常关注,房地产报对这个事情的操作也是用了心的,前边请专家具体专业的讲,后面又请一些专家来回答一些问题,通过两个环节,让大家对装配式建筑这个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关于装配式工程,装配式工作等等,前面几个专家已经讲的很明白了,我就不再罗嗦,时间也很紧,直接进入主题。首先完成房地产报在日程上安排的三个题目,一个是如何加快形成一整套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这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最近我听叶董事长做了专题讲座,然后我又参观了刘董,在山东济南有一个百年住宅,装配式建筑现场。所以这几位专家应该有自由见解,看看哪位回答?

叶浩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国家大力引进,目前从技术体系上,我们国家也出台了技术标准。现在需要健全完善,在这几本标准上,怎么在地方,在企业上,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做法。现在各地都在积极的推进,目前城市的体系,目前像住宅,框架体系,以及钢结构办公体系,都还是非常成熟的,我们现在只需要把设计施工一体做好,就很有利于推动一体化,把一体化建造技术,集成技术做好,有利于我们发展,时间关系我就说这些。

 
刘东卫:很好的话题,今天上午很有幸参加装配式建筑发展交流,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今后发展有一些标准体系的问题,因为我们研究院这些年配合国家建筑发展,我们和国内的同行做了很多工作,从建筑产业现代化讲述装配式建筑体系,做了一些梳理。时间关系我想说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今后的发展,要有国际先进的理念和视角,包括这些年我们在国外同同行交流,调研。国际先进理念,新的一轮装配式建筑,应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几十年有一些非常先进,成熟的经验。中国现阶段前面有一些经验,或者教训,值得咱们来思考,比方说从理念上来看,全世界发展工业化装配式建筑,一定站在可持续建设,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不是说咱们今天通过装配式技术手段,有多快。一定要保证他更加长久,比方说现在传统的建筑业出现的问题,新一轮装配式建筑一定要用更加长久的品质,质量,更加长久的寿命,建设更加好的建筑。新的一轮,在实践上来讲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咱们看80年代的房子,90年代的房子都在大规模的发展,新一轮装配式建筑,技术手段,还能这样下去吗?我觉得要注意一些问题,最近这几十年装配式建筑,更加可持续,更加节能环保这个角度。
 
第二方面还是要客观认识到现在的问题,以问题导向,从建筑业的问题看标准体系规范,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条标准,除了刚才讲的建筑业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方面显而易见。今年改革开放第40年,除了宏观上来讲,另外都是同行,建筑的总体工程,最终的性能体系,应该说是很差的,该漏水漏水,虽然房子装修立面看着都很好。我觉得装配式技术是基本的手段,一定要站在国家总体的产业升级换代,产业链各方确实能够建设出来更加良好品质的产品,要建造出来长寿命的高品,绿色环保,新一代的产品,非常重要。这个方面不转型,咱们的房子好不了,一定要把这些核心的问题解决,最基本的东西。
 
我们平时也老出差,看看这些房地产项目,传统的技术,只要一看精装修盘,上这个盘的网站去看,一看住户的投诉,漏水,开裂,基本可以说哪个开发商都跑不了,这就是传统的建造方式。刚才郭宁主任讲,北京市保障房工程大力推动装配式装修,只能通过先进的技术。
 
第三个,这些年我们在国家层面来研究规范制定,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集成,前些年发展,大多是单一的体系。以主体结构为中心,实际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一定要四大系统集成,一定要通过四大系统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总建筑主体结构,内装修系统,设备管线的系统。当然现在经过这些年,这两三年的宣传推广,已经被全社会的同仁所接受。如何提升,还需要全产业链的同仁共同努力来研发,同部品生产阶段到集成设计阶段,到装配施工阶段,到今后运行维护阶段共同把这个事情做好。谢谢。
 
方鸿强:刚刚大家讲的标准和设计问题,大家可以看到,叶董事长包括东卫总都是这三大标准的参与体系。我们发现一个内容,大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创造一个组织叫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又创造一个组织叫公司,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又创造了一个组织侨眷平台,这是大的设计环节,我们讲的不是装配式结构,我们是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设计标准。三个核心,我们既然要形成一个产业,今天来的都是房地产企业,我们从乙方变成甲方。我就做一个简单的补充。
 
方旭慧:装配式建筑这么多年来,我们绿城也是在政策的要求,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企业的转型和创新需要,截止到2016年年底,绿城有150万方在实施中,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感觉到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首先觉得不仅仅是设计龙头的共识,更多我们还是要把企业掌握的专业标准,尽快的提炼出来,转化为我们的国家或者一个区域性的通用化的标准。
 
第二个我们很多上下游部件产品标准,完全的分散,在实施过程当中没有标准。建议国家在这块,关于配套的部品部件的标准,比如我们现在想做整体式的卫浴、厨房,在这块的标准化体系上,与我们市场需求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接下去我们除了完善整体的装配式建筑设计之外,还需要标准化体系,在这块做更多的加强。
 
刘士杰:刚才几位专家就标准化的问题做了回答,刚才东卫总话里面还有话,但是没说出来。我理解房地产报设定这么一个题目,这里面也有含义,刚才东卫总讲过去80年代、90年代,那时候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解决老百姓的住房,管他什么样先建起来。建完了现在感到不行,条件提高了再拆。我们装配式建筑怎么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要加快步伐,各地政府就开始采取措施,也得给我完成多少多少,怎么完成?什么标准?我想我们完成党中央和国务院交代的任务,首先要在质量上,要有质量的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样的话,可能就需要有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我们将来检验工作的尺度,到底好不好,够不够条件。你要有标准,没有标准稀里糊涂,我上了,将来漏洞百出,出了问题怎么办?所以我估计大家也想通过这么一个环节,呼吁一下,尽快的加快标准建设,让我们手里有一个抓手。我理解不知道对不对,我是这么想。
 
进行第二个问题吧,江总来说说第二个问题。
 
江炳生:装配式建筑感觉做的非常辛苦,刚才讲了标准,我们也参与了国家和地方的编制,现在这块儿的标准,包括地方很多宣传,包括设计。我想讲装配式建筑,站在国家的高度来讲,我们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我们是承担了使命。我们讲EMPC,也就是EPC加一个制造,原来我们建筑行业大部分从设计,包括总承包,包括专业分工都是碎片式,这块儿很多已经见到成果,不可控。我们政府的平台,在投资这块,应该说是费了很大的心思,我们总结来说,应该走EMPC工程总承包这条路,一个是成本可控,第二个品质可控。品质可控可能是单一的一个总承包上,可以追溯。首先我们从设计这块,前期在我们制造,怎么能够打造模板,能够做到通用化。我们的构件得到标准化,我们总装这块儿,现场工人怎么最快安装,我们做了大量的实践。目前我们通过EMPC总承包项目,公司目前大概不到三百万平方米,还有我们在长三角,加上也就六百万平方米,我们企业发展还是困难。在这里像呼吁一下,我们今天来的大多数都是房地产开发商,应该说我们国家推进装配式建筑,非常有信心把装配式建筑,把工程总承包,总设计制造这块做好。真正做到品质好,成本可控,工期短。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工期还涉及到资金成本,这块儿我们通过实践,应该说目前,我们所做的一些项目,基本和传统建筑持平,我们大家共同发展,跟住建部,跟国家一起把这方面做好。谢谢。
 
刘士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我到山东去看百年住宅,然后中建三局施工,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看,到那儿可以看到装配式建筑的厉害。
 
叶浩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现在大家都在行动,尤其我现在感到开发商的激情还不够,政府的激情是很够的,开发商最担忧的安不安全,能不能成本降低,就是又要便宜又要好。开发商有的研究透了,有的没研究透,以至于咱们现在房地产报开这么个会,大家交流,论坛一下,很有必要。怎么去发展呢?关于国家怎么发展已经有了很多文件,很多要去做的。从我的角度来讲,开发商先要认识这个,学习这个,怎么能够对装配式建筑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要我来讲,我觉得最需要认识的,装配式建筑要一体化建设,需要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建设。首先需要我们搞的不是装配式结构,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要包括维护、内装、机电,要集成设计,把这个统一设计好,能够在很多方面可以降成本,可以保质量。现在也往往是研究结构的比较多,研究的建筑和装修机电的少,整体系统得更少一点。
 
这个需要有各方面支持,有综合能力的单位才能够实施,现在就是要培育,就是要朝着这种集团的需要去发展。目前只要你实现这块,有很多地方可以降成本,比方说我们讲的外墙可以承重保温,装饰一体。这个是我们现在降成本重要措施,再加上内装,内装我们的隔墙,装饰也可以一体,厨房、厕所、卫浴可以集成,也可以一体。设计施工一体去做,开发商在研究一体化上面,研究不够不要紧,大的集团,大的设计院,大的承包商都要把这个做好。
 
第二个我们开发商要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建造,目前我们设计院不太知道我们工厂的工艺,他完成整个设计之后,你要搞装配式,就得深化设计,拆分设计,这个比较多,这样出来的构件,我们加工起来比较麻烦,成本比较高,自动化生产线不行,要想做到这个,设计院要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就是便于工厂的自动化流水线来加工生产,而不能够说你要搞装配式,你就去拆分,你要深化节点。这个很难搞,目前突破这个也是需要开发商能够找到设计院的同志,能够懂这个。设计院看价钱,要增加很多工作量,给的价钱太低他也不愿意做,然后你还是找工厂,找施工单位深化这个,所以设计施工一体现在没有实施是很难做的。所以有这个理念,开发商自己搞也行,找大的设计院搞也可以。这两个理念是我们装配式培育大集团也好,培育市场也好,是很重要的,要去发展。
 
再一个如何培育,现在国际接轨搞EPC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的好处就是责任明确,多方责任,比方说质量安全的容易找,成本的责任,也很容易找。设计加工装配这个责任有一个总负责,现在我们目前,普遍都是由于成本控制不足,因为没有实行EPC工程总承包,搞了设计,然后协调,然后变更,以至于工期的延长,是由于变更,成本增加也是由于变更,变更成为我们甲乙丙几方一天到晚谈来谈去的问题。只要实行设计施工一体,设计院人员愿意帮开发商降低成本,那这个成本就能够控制住主要。到施工那个阶段,那个节约就比较少。所以培育大的集团公司,走EPC工程总承包的道路,把这样子的承包企业发展起来,是我们装配式必由之路。如果不走这个路,还是搞设计归设计,施工归施工,多方责任,没有主要的责任主体,互相扯的就多了,责任不太明确,增加的就是时间,增加的就是成本。所以现在要积极朝这块儿发展龙头企业,我们业务就可以发展。时间关系我就谈这点,谢谢。
 
方鸿强:刚刚叶董事长讲的非常好,我认为龙头企业带领特别特别重要,也是未来引领发展方向。举一个例子,拿钢构来说,跟我们传统生产方式有很大变化,把室外的事情到室内做,工地的市场到工厂做,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险复杂的事情都是机器人做,质量安全都是计算机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事情不做了。这种生产力带来的变革,钢结构本来带着工业化的基因来到制造业,如果不懂生产环节是有问题的。这种时候需要产业模式和产业集群。
 
我刚刚听到了王会长讲的集装箱的概念非常受启发,这就是工业化的特征,工业化产品引领模式是不一样的,不是通过简单的减少材料消耗,是通过提高质量,提高品质,这种工业化的特征,决定了未来的盈利模式,这时候必须需要龙头的企业来带领,既然作为龙头企业,已经不是钢结构的企业了,已经从制造商,供应商,变成集成服务商,形成全过程的生产环节,给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大量的商品房、住宅区大规模的推广,取得很好的效果。作为龙头企业配合开发商,配合社会是极其重要的。
 
方旭慧:我们有一个非常深入的合作,超高层建筑,我们采用了杭箫体系的钢结构住宅体系,也是我们绿城房产在这方面建筑产业化,以及装配式落地几个项目的实施,在这几个项目实施过程当中,不管是经济效益,还是能源节约,工期方面取得非常明显的效益,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的深入。刚才提到如何培育,我们自己现在想做的,想建立绿城房产产业化研究中心,或者说我们绿城的研究院,今后跟国内非常实力强的国企央企会进一步深入合作,通过产业链联盟形式来提升产业化实施以及建筑实施落地的实体效果。
 
刘士杰:第二个问题就回答到这,还有第三个问题,也是有针对性,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建筑业的老大中建,钢构的龙头企业,还有房地产的龙头企业,还有标准制定的龙头企业,所以在这儿提出来第三个问题,政府如何在财政方面出台怎样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的措施?实际上给各位提供发言的机会,把你们的诉求代表大家提一下,看看能不能反映出去。
 
刘东卫:在建筑业发展创新,政府到中央,具体的指示,或者说技术创新精神,把他落实到通过这些研发调研,落实到基础文件。我个人这些年,最近这十年一直在做工业化,产业化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应该说,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推进,咱们国家从总体行业上来讲还是处于新时期初期的阶段,不仅要有政策的制定,还是要有具体的机制来保障,来推动。比方说发达国家好多,在新的一轮工业化初期,有一些制度、税收减免、补贴,通过一些财政办法,包括具体试点推动国家层面,对整体推进产业化,专业化有非常大的作用。咱们国家总体上来看,这些制度建设,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地也出来一些机制和政策。
 
另一方面,咱们现在总体上来讲,我个人作为这些年的参与者,特别呼吁发展产业化,一定要去底层化,现在有一些认识和思维,基本上都是房地产思维来做,比方说成本贵,对房地产这三四十年,对国家的开发建设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建筑业的创新,我觉得单纯一套房地产行为的话是不行的,如果我是一个房地产商,肯定是成本控制是最大的。另一方面所有的技术,如果用商业,用这种形式来讲,对每一个开发商来讲也是非常正确的。初期如果从产业变革,发展装配式高品质,这么多年我们去国外调研装配式建筑,发达国家,可能项目不一样,价格有差别,价格很贵。比方说日本装配式建筑从寿命、质量、品质来做。普通的住宅楼板从耐久性,从长寿命角度,250公分厚。咱们现在一切还是围绕着传统,怎么样降成本,怎么样营销更好,片面追求利,率,你30我40,你40我50。我觉得从更好的产品,做高品质,好性能的好房子,咱们国家造诣于每个人,这是最关键的。时间关系我谈这么一点感想,谢谢。
 
叶浩文:现在如果要找政策财经支持挺难找因为各地都已经出台挺多了,我想要发展这个事,咱们要明白为什么发展装配式建筑,只要讲明白,听党的话照做就好办了。目前开发商,我觉得土地低块的政策更明确,更有利与发展装配式,开发商的干劲就来了,把这个明确就行了。不搞这个挺难拿到地块,搞这个地块好拿一点,把这个真正抓落实就发展起来了,我就说这些,谢谢。
 
方鸿强:我认为就是两个字,规范。大家可以看到,今天我们中国房地产报最后一个主题叫万亿蓝海,谁主沉浮。说明规范还有一些欠缺,在这个过程中谁主沉浮是下一个环节的内容,第一政府给我很好的服务,第二能够听取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诉求,第三鼓励大家规范市场的行为,大概就这三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大家可以看到,大家讲的最多的是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30%,这个比较多。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国务院颁发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文件里面,第一句话建筑业是国民经济自主产业,这句话里头,建筑产业现代化下面这句话,目的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前提下的一个内容。咱们不能把目的跟手段混淆,如何把建筑还给工业,把土地还给农业,把健康还给百姓,把地球还给我们的后代。打通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内容。这个时候我们牢牢把握这个内容更加关键,更加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希望作为企业来说,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能够产业创新,管理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同样也很重要。
 
当然了,如果真正让我讲最希望的是什么,有些方面咱们是补,是不是换一下,我们能够以奖代补,效果会不会更好。既然讨论这个问题,我谈我的想法跟建议。
 
方鸿强:关于政府支持,国家很多地方也相应出台了很多政策,第一我想首先政府的引导,政府投资的项目,平台公司投资项目,应该要求百分百做装修进程,第二还要装配式的定义,有的地方不叫装配式建筑。再一个我们政府要鼓励国家强一百强的房地产企业,积极踊跃参与到这场革命。我跟叶董事长,包括中建,大胆的实践,第一让你们省心,第二让你们成本可控,第三快速交房,就讲这些,谢谢。
 
方旭慧:关于政策这块儿,可能我的看法跟方总又有点相似,我们都来自于杭州,业务上有接触,思路上有接近。我个人觉得现在我们的装配式,装配率的指标都是强制性的指标,有没有可能我们今后在实施过程中抓两头,现在因为是强制性指标,有没有差异性指标,更多的来进行装配式实施,比如说把装配率指标更提高一些,在这块儿政策,有没有差异化的指标,评分的指标。
 
第二验收这个环节,实际在实施过程当中,那些指标是限制的,但是在过程当中,由于种种原因到最后验收的时候,有可能造成真正的结果,并没有达到我们最终的指标。在我们最后验收的环节,我们还是要对于当时是不是已经达到了我们最初设定的规划条件,验收上还要再进一步的核实和加强,谢谢。
 
刘士杰:感谢几位专家的精采回答,按照会议安排的时间,我们已经超时了20分钟,我非常感谢今天来参加会的同志们,我过去经常讲,我最不愿意在会议的垃圾时间主持会,我经常赶上这个时间。今天大家在下面听得那么认真,让我特别受感动,今天很高兴,谢谢大家。今天中国房地产报给我的业务完成了,后面还有四个问题,不能再回答了,再回答今天中午饭就没有了,再一次一些表示感谢,谢谢。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今天上午的环节非常紧凑,各位嘉宾的分享也是异彩纷呈,干货满满,相信大家对下午的环节也是充满了期待,下面到了用餐的时间。


下午大会开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发表主题演讲,演讲主题为《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与能力建设》。

 
 
叶明: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中国房地产报,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做交流。之前中国房地产报希望我能够针对房地产企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围绕这么一个题目来跟大家交流。实在抱歉,正好因为家里有一点事情,腾不出时间来思考这个话题,但是我想来想去,因为我们今天主要还是以房地产企业为主,想来想去我觉得作为房地产企业,在当前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的时期,应该是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更多的思考,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逐步的能够走向EPC工程总承包这样一个路径上来,因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大家都知道很大的问题,一个瓶颈,就是成本,增量。这是我们开发商最关注的一件事情,也确确实实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是不可回避的,是必然。
 
过去传统的现浇建筑,把他移到工厂去做成构件装配,这个过程中肯定比我们现在现浇的建筑增大增量,这个不可回避。我们还要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尤其是土地出让法,大家都很清楚。所以说我们房地产企业还要继续做我们的项目,还要拿地,也要做装配式建筑。我们又分析成本增量问题,确确实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矛盾,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觉得不管我们现在还是未来,未来也好,现在也好,追究我们会走向EPC工程总承包这样一个路子,通过EPC工程总承包来消减我们的增量成本,这是最佳的,也是最有效率的途径。所以我想今天重点来跟大家交流这么一个话题,到底什么是EPC工程总承包,包括EPC工程总承包的能力建设。
 
因为这个题目也讲过几次,可能在座的有些朋友已经听过几次。还是大体上围绕这么四个方面,一个是EPC工程总承包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第二个方面,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第三个方面,总承包企业的能力建设。第四个方面,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部分,关于总承包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简单的做一个回顾。大家都很清楚,特别是从201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包括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一些文件要求,在这些文件中主要措施都提到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很重要的措施提出来,可能大家也都知道,最近北京市出台了一份关于发展EPC工程最承包的征求意见稿,准备今年的12月1号开始在北京市全面推行EPC工程总承包。在其他的省市已经在城市推行,发展装配式建筑,为什么要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制?
 
我想有这么几点,第一,是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需要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方式。工程总承包他是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项目组织实施的管理方式。因为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集中体现。这点上我们必须要清晰,我们不是为了装配而装配,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通过装配式先进的生产力来驱动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这点上我想我们必须要清楚,绝对不是用装配式来替代我们的现浇,而且我认为也是不可能替代现浇。他是驱动整个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的重要手段,因为装配式建造方式,他是先进的生产力,他作为一种技术,装配式的建造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他肯定比现浇是先进的,在现阶段他一定是先进的技术。而工程总承包是先进生产力的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我们学过政治经济学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发挥不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要采用相适应的工程总承包方式。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EPC工程总承包这样一种模式,可以有效去消解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可以实现工程项目整体效益最大化。因为我们现在项目都是一种虽品化,我们的工程项目,大家都知道,处在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设计是设计,施工是施工,部品是部品。追求的都是各自的效益,因此我们的增量成本,在土建的施工总包上,是无法消解的,必然带来增量。通过总承包全过程的,高度组织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完全消解这些增量的成本,因为工程总承包企业,作为项目的统筹者和主导者,能够全局性地配置资源,高效地使用他的资源,通过管理来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的优势,减少工作界面,避免浪费,实现项目层面上的动态、量化的管理。显著降低综合成本,使得资源优化,这点上是毫无疑问的。例子就不展开了,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树立很重要的观念是什么?向管理要效益。我们现在往往忽略这个问题,很多企业,尤其是建筑企业,现在都重技术,轻管理,这是具有普遍性的。忽略了管理在整个工程建设当中的重要性,我认为我们很多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效率问题、效益问题,包括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问题达不到目标。都是因为管理没有重视,所以要向管理要效益,这是我们要树立的观念。
 
第三,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我想我们的建筑业,改革开放近40年了,说建筑业没改革也有点儿冤,没开放是肯定。所以造成我们建筑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建筑方式相对落后的产业。这种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已经和新时代格格不入。特别是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说我们建筑业目前还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怎么迎接未来的一百年?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建筑业所有的问题解决不了,从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来说,必须要解决设计、生产、施工脱节的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涉及到我们体制机制,几十年前形成的东西,观念,是一个大事情。
 
第二个我们的技术还是以单一技术为主,集成技术的水平很低,单一技术水平很高,但是我们集成技术水平很低。第三现场的湿作业的问题,反映出我们整个建造的手段还是落后,为什么发展装配式,要解决现场的施工问题,特别是我们产业工人问题。我们建筑业就这么一个现状,拿过来之后就是粗放管理,交给劳务市场,拿10%,20%的点,基本上大量这样的管理模式,企业本身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我们的核心能力在哪儿?我到工程局去,我就问,我们的核心能力在哪儿?尤其是我们的产业工人,我们产业工人以低廉劳动力为主的产业工人,整个的数字普遍的偏低,技能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我们开发商,开发的项目碎片化,切块分割,碎片化的管理。我们开发商要面对无数的乙方,所有的项目,你自己都不知道项目下来多少乙方,签多少合同。现在在房地产开发方面,这些年来也在转型升级,早些年我们房地产开发没有社会化,没有专业化的分工,没有这些基础,因此我们的开发商没办法,只能自己成立自己各种各样的公司来支撑,设计也要自己去管,采购也要自己去管,工程还有一批人去管,销售等等都是自己去做,形成开发商大包大揽的模式。这是我们原来没有专业化基础,没有产业技术,每年专业化分工合作,使得我们开发商形成这么一个现状。
 
现在看一看我们的开发商,我们整个产业,房地产产业,专业化分工已经基本上形成。我们的各种销售公司,各种物业公司,设计院也很成熟。是不是开发商还需要那么庞大的管理队伍呢?现在已经有一些开发商开始转,现在我看到的,包括万科首先开始转,包括他的北京公司和深圳公司,已经从他们大包大揽的模式上转型,剥离开,搞自己的工程公司。这是一种新的业态,他是新时期的新业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发展现状,目前EPC总承包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初级还有点儿过,尤其在房屋建设这个方面,其实还处在很初期的阶段。初期阶段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的认识现在普遍还不到位。不管是开发企业,还是施工企业,包括设计公司,总的来说,这个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
 
第二点,工程总承包的核心能力不足,现在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工程总承包的业务,做了工程总承包的项目。但是总体的反映,有些都是一些假EPC,不是真正意义上的EPC,有些还是拉郎配,几家拼在一起就叫做EPC总承包,这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尤其是在设计方面,EPC的E就是设计,非常的薄弱,有些集团公司搞总承包,虽然是自己的设计机构,这样的一些设计,虽然很成熟,但是这些集团化的设计机构,由于他都处在单独核算,各自为政,他不是在总体的组织框架下开展业务,所以就造成了我们整个的资源,工程项目资源还不能够真正的有效整合,也不能使得我们的工程项目,实现高度的组织化。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建筑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的道路还是非常遥远,还有相当的差距。
 
第三点,缺乏承担总承包的龙头企业。特别从我们建筑业来说,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少之又少,现在我们的一些工程项目,99%都是属于施工总承包,不是EPC工程总承包,这是完全不同的。未来必然要走向总承包的路上,也必然需要这些大型的龙头企业走在前列。EPC工程总承包这样的模式,也不是说所有的施工企业,或者设计企业都来做,也不可能都去做总承包,这是不可能的,未来我想中国一定是几个大的龙头企业在做。只要几个大的龙头企业真正的把EPC总承包的模式做起来了,固化下来,我想未来中国的建筑业,整个的建造模式,整个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分工合作就会拉起来,所以这点非常重要。比如北京市如果有那么两三家真正能够做EPC工程总承包的企业,我想我们城市的工程建设绝对会有一个大的变化,整个建造方式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我们注意到目前,在这个方面具有这方面能力的企业,真的是少之又少,但是都在跃跃欲试,应该很多的企业都在朝这几个方面在发展,有比较好的现象。
 
第四点,我们现在熟悉工程总承包的人才匮乏,非常少。EPC这种模式需要懂项目管理、懂技术、懂法律、懂财务控制,复合型的人才,我们建筑业企业还是普遍的缺乏。
 
第五点,我们项目的业主不熟悉如何进行工程总承包,比如开发商,开发商也在想往这方面去走,但是怎么去做?一方面担心没有好的总承包企业来支撑,一方面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做EPC,至少自己的项目清单,项目的清单能不能拿得出来,环节怎么把握。目前我们现在的开发商自己还不够清晰,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第六点,与工程总承包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从国家来说各方面确实是对EPC工程总承包推动的力度非常大,但是也确实是,在体制机制各个方面配套的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地。包括定额,包括招投标发包管理等等一系列有关的方面,还是需要完善。
 
第二部分关于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什么是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简称EPC,这是国际通行的建设组织实施方式,不是什么新东西,目前在发达国家,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在采用这样的模式。我们国家大型的公共建筑,市政建筑,工业建筑,应该说也基本上采用这样一种体系,唯独我们现在的房屋建设没有采用。
 
工程总承包这种模式,简称EPC是通行的称谓,他是多种模式并存的,包括设计施工,还有根据项目的特点,EP、PC包括EPCM等等,他还是多种模式,不是非得设计、采购、施工完全在一起这样一种模式,其实他是一种泛的概念。目前常用的总承包的模式,我大概总结了一下三种,一种以开发为龙头的整合模式,利用开发商现有的工程管理能力,形成新的工程管理公司,像万科最典型的,这种技术研发加应用平台加资源整合加自己的项目,搞工程管理,是最典型的一种模式。
 
第二种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模式,现在几个大的设计院已经动起来了,国有企业,中国院现在专门成立了总承包事业部,像深圳也专门成立了工程总承包公司,以市为龙头搞总承包。再就是以施工为龙头的总承包模式,EPC发展模式主要还是依靠第三点,以施工企业,这是主体。关于传统模式和总承包模式区别,时间关系不去展开了,有很多的不同,包括他的发包形式,工程造价,设计采购施工,效率效益,和总承包模式还有很多不同,我就不去说了。
 
这是传统模式的特点,传统管理模式,我前面讲过了,业主,开发商面对无数个乙方,简单的说,我们EPC总承包这个模式,由业主直接交给总承包就完了,总承包交钥匙,一口价,设计、采购、勘察、施工这些环节都由总承包完成,业主提供项目清单,把方案提到非常深的程度。这就要求业主在这方面非常高了,不是我们方案拿过来随便改了,今后不能扯皮,否则项目清单提不清楚,项目方案做不好,未来扯皮就很多。要求我们业主在前期的方案和项目清单上要非常落地,交给总承包,总承包做施工图,自己来做,总后交钥匙,总体上来把控,总体上协同,一口价。装配式的增量在这个过程当中完全可以消解,根本不算个事情,他高度的组织化以后,这个事情完全可以在总承包的过程当中,既省时间,节约工期,提高效率,又提高资本,完全可以把控,关键看我们总承包的能力如何。
 
工程总承包管理的作用有这么几点,一个实现工程项目整体效益最大化,第二个实现工程项目高度组织化,第三点可以大力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从规模的优势,技术的优势,管理的优势,产业链的优势会大大提升。
 
第四工程项目可以实现五大优势,节约工期,成本可控,责任明确,管理简化,降低风险。这是经过大量实践得出来的,完全可以实现五大优势。我们开发商不就想要这个吗,就是想要节约工期吗,就是想控制成本吗,就是想要责任明确吗。
 
第五方面,有效提升企业三个力,第一个创造力,通过项目高度组织化和高度管理,可以发挥企业集成化的创新能力,第二点整合力,可以实现企业,可以实现整合资源能力,把整个资源整合到这个项目来,充分发挥基本优势。第三个力就是执行力,全面的管控能力,对项目的全面管控。否则我们面对项目,管控的能力非常弱,就靠我们开发商管控,开发商是不是真正能够管控?我想我是画一个问号的。
 
第六点,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我们未来还是要实现社会化大生产,这是我们根本目的。未来我们的建筑业,房屋建造必然要走向社会化大生产。有人问我,现在不是社会化大生产吗?就工业化而言,我认为现在不是,我们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没有真正形成,什么叫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显著特征就是专业化的分工合作。就工业化来说,我们现在专业化的设定有几家会设定?我们的工厂有几个会生产的?我们的装配有几个会装配的?没有,很少,没有成熟。是发展的初期,所以我觉得我们未来建筑业要走向未来的明天,最高的阶段就是实现分工合作和社会化大生产。
 
第三部分,总承包的能力建设,什么是总承包企业,工程总承包的企业我是这么给他界定,能称得上总承包的企业,是我国大型建筑企业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变革的目标模式。新的企业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他不仅表现在技术,更重要体现在经营理念,组织内涵和核心能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总承包企业一定在经营理念上变化,这种经营理念是什么理念呢?不是以土建施工为具体产业,不是以门窗为具体产业,也不是说为了基础作为最终产业,他一定工程项目建筑为最终产业。同时要以实现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不是说我门窗卖的最贵,木墙这部分挣的最多,一定是房屋的最终产品整体效益是最大化的,作为一个经营的理念。这才称得上是总承包。
 
第二组织内涵,对于总承包企业来说,他一定建立了为整个效益实行整体策划,全面部署,协同运营的一种承包体系,他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组织架构,这样一种组织内涵。
 
第三点核心能力,体现在技术产品的集成能力和组织管理协同能力上,应该具有他的独特性,总承包的企业,每个总承包企业都有很多的,在核心能力上不是一样的。他有他的突出,一定有他的特点,特色的东西。不是说都是一个模式,绝不是一个模式。总承包企业能力建设,在初级阶段,特别在企业基础能力建设上。尤其我们现在施工企业不注重采购,不搞总承包,采购都要抵触搞不了了。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现阶段特别新时期,我们一定要通过信息化管理,建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而不是项目的信息化,简单的用一个BIM,所谓的BIM来替代信息化。这是一个误区。
 
要培养市场化,协作化,专业化公司,走向社会化的分工合作,将来我们很多的施工企业,一定要走向专门专业化的,专门去干一行,配合总承包企业。
 
这就是组织架构,大体上不说了,管理体系不能展开了,因为时间关系不说了。核心技术体系为什么要讲,作为EPC工程总承包的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关键要建立企业的专用体系,现在很多都在讲技术体系,我想技术体系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专家讲出来的,是我们企业干出来的,是从生产的实践当中总结,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提炼出来的。我们未来得技术体系,也必然要从专用体系走向社会化的通路体系,这是个过程,现在我们忽略了巨大问题,培育企业的专用体系,我们的企业也不去潜心的研究自己的专用体系。其实这个事情很简单,我们看看日本,日本都有自己的专用体系。他那套专用体系在日本已经变成通用体系,他都是从一点一滴的从实践当中做出来,绝对不是几个专家编出来,拍脑袋拍出来那就是体系。
 
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以房屋建筑为最终产品的集成技术,也就是这种专用体系,一定是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这样的一种技术体系,才能称其为是集成的技术体系。什么是专用体系?专用体系是以技术、管理为基本内核,不是单纯一个技术,一个连接技术,太小儿科了。一定是以技术和管理为基本内核,形成社会企业特有的设计、生产、运营的管理体系,具有企业的核心能力。这种专用体系是具有价值形,系统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的。贯穿了整个生产全过程,包括设计体系,管理方法,专业工人,包括工人、设备、公法、自然管控、成本控制等等都包含在里面的体系,叫专用体系,这是最有用的。
 
研究中心我就不说了,集约采购平台我也不说了。EPC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化的管理过程,难度大,协同性强,动态管理也是非同一般的,所以全面实施,唯一的有效手段就是信息化的管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我认为是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业务流程等开发定制的一种平台。这种平台其实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平台大概包括了BIM、ERP、RFID等等,他是一个平台,他是软件集成的平台,而不是简单一个BIM的概念。往往现在很多都是在项目层面上的BIM概念,EPC企业一定要走到企业级的平台上来,一定是企业级别,而不是项目级别。最高的境界,我们应该走到企业,这种平台的逻辑架构大体上是这么一个逻辑架构,因为时间关系不能更细致去说了。
 
如何开展总承包的业务,一个四大管控支撑运营管理,一个合同管理,合同管控,设计管控,成本管控,施工管控。四大管控来支撑工程总承包的运营管理。第二个提前,三个提前,十大管控,三个提前,三个提前组织,深化设计提前,施工组织提前,室内装修提前,跟我们现在的工程建设程序完全是不一样的。
 
三个一体化,从技术层面来说,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今天上午已经提到了这三个一体化。第一个一体化是技术层面,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主要还是解决产品,我们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房屋作为最终产品的时候,他的建筑结构装修是一体化,就像我们设计汽车一样,他是技术层面的,设计层面的,设计技术协同的问题。第二个一体化是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这是管理层面,管理层面的问题也是工程建设高度组织化的问题,是不是把设计生产、施工组织到一起,目的是解决效益问题。第三个一体化,生产方式层面,技术和管理一体化,解决了我们发展的问题,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三个一体化。
 
最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主要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现行体制机制的瓶颈,第二企业,传统模式的依赖性。这个依赖性还非常的强大,有些企业现在想搞,但是真正从现在传统路径上,能够摆脱出来,真的是难之又难。这种传统路径,依赖性还非常的强,严重的束缚着我们总承包的发展,还是认识上的问题,但是一动起来涉及到方方面面。第三个瓶颈总承包管理能力不强,我们现在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第四个核心技术能力,我们整个核心技术能力还没有真正的做好。
 
发展的方式和路径,还是要从有条件的城市和大型企业入手,采用一批工程总承包的企业,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展的路径还是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协同发展。不要一拥而上,不要说工程总承包,EPC好,都搞EPC。不要说国家基地好,一批都是国家基地。所以我想还是要以点带面,逐步的推进,协同的发展,总承包企业是一个过程,他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要一步一步的去走,要有内心的,内心是什么呢?内心就是专注精致,专注实业,从实业的角度去做。
 
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完善配套政策。重视管理创新,完善组织架构,重视技术创新,掌握好核心技术,要重视能力假设,加强人才培育,培育企业,加强示范引领。以上是个人对总承包的能力和建设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有很多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也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批评和意见,谢谢大家的聆听。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发表主题演讲,演讲主题为《房地产行业大势及装配式建筑发展实践》。

欧阳捷:对于房地产大势,大家有很多的看法,行业当中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工作,现在我们所讲的房地产,主要指的住宅地产,因为住宅地产占我们整个市场的86%以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住宅地产现在出现了什么典型特征呢?大概有五个,第一个城镇化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向城镇人口转移已经在放缓,能转移出来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通过高铁,通过铁路,通过高速公路,通了之后,并没有发现人口回流,恰恰相反反而加速了。这些小城镇我们认为城镇化接近尾声是因为农村的人未来前景是堪忧的,城镇化接近尾声了,房地产怎么办?其实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案例,浙江省非常富裕的县级市,这个城市里面每年商品房销售是3000多套房子,30多万平方米,但是如果我们看看他们的需求可以知道,婚姻刚性需求大概3000多对,3000多套住房被3000多对需求买走了。还有没有改善性需求呢?面积改善需求已经不多了。
 
30%是商品住宅,剩下60%左右是单栋住房,就是农村的别墅,城镇里面有单栋的住房。这个城市怎么办,没有需求创造需求,政府在过去几年从来没有拆迁过房子,而去年拆迁了150万平方米,今年号称要拆迁200平方米。加起来相当什么概念?所有城镇包括乡镇,所有住房面积的大概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这样的拆迁经过四轮的话,城镇所有住房焕然一新,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城市的房地产也就基本结束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可能很多三四线城市,经过四到五年,很多城市,房地产进入微量市场,基本上保持非常低的成交水平。
 
现在三四城市的土地成交逐渐下降,其实意味着现在地方政府通过少量的土地,在获取比较多的土地出让金。我们在今年5月份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欧阳先声,这是我们自己微信公众号,三四线这波热浪能持续多久,我们认为持续不了多久,不会到明年的年终。在都市圈周边中小城镇未来可以获得一些机会,怎么获得这些机会呢,首先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轨道交通,要通达到周边中小学生,比如说北京,把轨道交通通到香河,廊坊,这些地方房地产市场就会恢复,这些地方产业就会愿意出去,这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这些小城镇,周边中小城镇,必须要有与北京同样的公共服务,比如公共服务一体化,比如我们小孩到那边去怎么读书,离开北京之后找不到好学校,老人到那儿怎么看病,离开了北京看病不方便,如果我们好学校好医院可以开分院,分校,我们就可以一体化,核心在于城市的公共交通一体化,轨道高速高度公路一体化,同时我们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
 
在北京现在并没有这么去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些城市大量的往这个方向去走。未来我们的城市竞争不是城市之间的竞争,是都市圈与都市圈的竞争,中国的都市圈跟国外的都市圈竞争,武汉、成都跟南京都市圈竞争,未来一定是都市圈的竞争。未来如果这么去做的话,我们同样可以破解高房价的难题,像这些一二线城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人地钱资源的错配。我们曾经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农村去做公益活动,给那里的小学送图书,这个时候我们到山深处看到那些孩子,我问他们,你们上大学还会不会回来,他们说不会回来了,能去多大城市就去多大城市,能留在哪里就留在哪里。这个时候他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砸锅卖铁都会帮他们留下来。人和钱是往大城市走的,而大城市没有土地供应。如果我们把大城市产业和人口资源倒出来,而用周边中小城市资源置换,形成都市圈资源重新配比,实现资源重新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未来都市圈的发展,一定会成为重要因素,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上海其实占到全国GDP,只占到3.7%,上海轨道交通只达到617公里,如果我们向东京都市圈对标的话,东京占日本GDP无40%,而东京轨道交通达到2500公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能会成为新的领航者。这几个城市加起来之后,已经远远超过了上海,如果再把大湾区所有城市加起来,远远超过上海城市发展,而上海现在还没有做出都市圈的概念。
 
都市圈周边的三四线城市,目前也进入了跟核心城市相似的调控状态,也就是说土地供应也在逐步减少,这些中小城市能不能成为都市圈会员呢?不一定,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才会成为都市圈的会员,就像北京周边的,如果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公交不通达的话,也是不可以的。
 
都市圈这样发展下去之后,我们大城市会怎么发展,都市圈核心城市会怎么发展?他们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状态,就是五限,限人,限地,限钱,限客,限价。一线城市不用说了,一线城市在限制人口发展,二线城市目前从人口规划角度还在扩张,但是有些模式已经在调整了,未来沿长江经济带所有城市会进入限制人口发展的新阶段,如果不限制人口发展,就不可能去控制的好大开发。
 
如果要放开人口的话,应该是所有人都放开,为什么放开大中专人呢,实际本质是希望限制所谓的低端人口,通过限制低端人口限制。上海也有这个问题,上海2030年老年人口达到35%,这样的城市还有活力吗,还能创新吗?还有世界级竞争力吗?没有了,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需要一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才能引进高端产业,才能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格局。所以这点上来看,调控修正恰恰印证了背后逻辑。去年我们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无地可建,无房可售,无房可买将成为新常态,这个观点已经被印证了。我们可以看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土地供应都是逐年下降,今年有人说北京的土地供应大幅增长。其实北京的土地供应今年还没有超过2015年,源于去年土地供应只有120万公顷,相当于两万多套房子,远远不能满足北京市的需求。但是上海是下降的,广州是持平的。二线城市更不用说,也是同样下降,这些城市为什么都在下降?在今年4月1号有一个重磅文件出台,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发出的通知,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两个核心内容,第一个核心内容是我们的供求共同平衡。还有一点提出了控制预期,如果我们土地供应不足,房价上涨预期就会大,供应充分了房价上涨是不是没了呢。也不是,我们过去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大城市控房价,第一点加大供应,第二点控制预期,放假只要不涨了,就不会加剧供不应求,对于小城市来讲去库存怎么做,恰恰相反,倒过来,减供应同时涨房价。这一波,三四线城市去了很多库存,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上涨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6月30号之前,全国出台这个计划的只有三个城市,加上去年出台的最公城市,其中8个下降,5个持平,3个略有增长。为什么这些城市不愿意增加土地供应计划呢?主要原因两个,这些一二线城市里面核心区无地可供,如果供地就得拆迁。另外一个,我们外地区能不能供应土地呢?国务院批复城市总体规划都有这么一句话,总体规划范围之外,不允许设计各类新城新区和开发去。这就是说明我摊大饼的建设模式已经去掉了。土地供应还是非常紧张的,大多数完不成预定目标。
 
当然有的城市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供求关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政府现在提出来限钱。M2那时候专家经常在说,M2的总量虽然高一点,但是增速并不高,我们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我们是看到M2的增量,2015年1到7月份12.5万亿元,2015年后面还剩5个月,增量还会有多少,我们相信在4万亿元,结果应该在16万亿元到17万亿元之间,到2016年1月份的时候央行公布数据,全国增量16.39万亿元,多出来的可以去哪里?可以去股市,去制造业吗?不会。海外、黄金、期货都不会,因此房地产出现了房价的暴涨。M2的增量现在慢慢逐渐下降,第二个问题关于严控地方债,地方政府钱越来越少,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手脚紧了,而且速度会放慢,这也会拖累这个房地产的发展,因此房地产的增速会下来。当然经济工作会上还提出一个非常大的观点,经济渠道,三个部门,一个政府部门,一个企业部门,一个经济部门。
 
很多人问到调控到底要持续多久?我们认为调控,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调控会长期执行,去年11月份我们做了一个预判,调控会进行18个月,调控10月份刚刚出来,今年两会之前不可能调整,因为时间很短,十九大之前保持稳定。明年两会之后,整个调控会不会放开要到18个月之后再来看。我们认为十九大报告之后,调控至少延续五年时间,未来五年不会变。所以我们看到十九大管一届五年,也就未来五年调控还会继续,不会发生变化。
 
目前来看限价令扭曲的市场,也导致了我们新产品很难入市,产品趋同,创新产品,产业升级就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很多企业充满抱怨,但是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政府定价其实也是市场定价。我们必须接受现实,而且我们去应对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未来限价令也不一定会持续非常久,限价令未来会进入一个调整阶段,所以很多人说限假令明年会放松,每年会暴涨。我们每年逐步渐渐放松,这时候可以看到,上海从2016年28.3,下降到15.6%,我们是要泡沫变大还是泡沫变小呢?因此我们房价可以湿度放松,因此未来限价令至少五年时间不会放松,所以我们不能指望明年会放松,也不要指望明年会暴涨。
 
我们可以看到限价令就是让房价涨的慢一点,并不是说不涨。我们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房价不可能持续维持在去年10月份的水平上,今年可以,明年不行,怎么办,原材料价格在涨,资金成本都在涨,我们必须调整,但是怎么调整,我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没办法解决老百姓的预期和舆论的压力。
 
其中一个改革措施就是租赁住房,租赁住房会成为主流的产品。没有商品房的买卖没有伤害,没有房价暴涨,未来表面上是控制高层价,实质背后真正的逻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谁去租房子?房子是租给年轻人的,意味着这些房子他们到老的时候,买不到房子,这个时候到老了之后,他们只能回去,这个城市的房子实现高效的能动,给孩子们居住,保持了青春,保持了能动。我们这些城市保持了年轻活力之后,才具有世界性的竞争,所以未来让城市保持生机活力是房地产推广租赁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可能让我们年轻人比较失望,因为他们不太有机会拥有大城市,拥有他的资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十一五”规划发展很重要,租赁市场将成为市场主流产品。这是市场出现的四个典型,新的特征是我们行业接受度越来越高,2014年提出一个观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格局,目前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要快的多。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兔子跑的很快,但是现在好像大象比兔子还快。工商银行总行告诉我们,他们只做百强业务,2016年我们碰到供应商,告诉我70%的客户是50强,过去是做地方保护,现在不再做了,大企业进来之后很规范,不给他找麻烦,而且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资源都在向大企业集中,所以大象跑的越来越快,1到9月份市场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35%。8%市场占有率提高。到未来2022年市场份额可能会达到50%以上,甚至可能会超过60%。23家房企会占市场份额50%到60%,这个行业集中速度在逐步加快,这个加快是不是结束了呢?我们认为到2020年还没有结束。
 
销售整个市场蛋糕在逐步变小,到年底我们住宅销售面积增长大概3%,销售额增长7%,都是个位数的增长。但是今年超越去年成为新的历史高点,明年变成负增长。
 
去年年底我们曾经说过,今年楼市没有黑天鹅,今年调控都是去年延续,不断加补丁的方式,今年楼市略有增长,我们的房价还是增长。但是明年我们认为市场蛋糕不会变得更大,而且一线城市限制性发展,对于房地产来讲不是坏事,因为我们发展周期被拉长了,我们整个市场趋于平稳会变得相对健康。三四线城市随核心城市发展潮起潮落,相对受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房地产的市场形势出来,对于我们行业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住宅产业化,对于我们百年住宅,以及装配式住宅意味着什么,其实恰恰是很好的市场机会,第一政策利好,十九大提出我们扩大优质增量,未来优质增量是我们更需要的。我们在接待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领导到我们公司考察,当时问他们你们住的房子换没换,他们说十年没换。我说为什么不换,他说我们住的是当地最好的房子,没有电梯,多层的房子。这样的房子在中西部来讲,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这些房子在未来都要进入更新,迭代的时代。对于房地产来讲,对于我们装配式住宅来讲是非常利好的市场机会,特别是十九大提出的,我们要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消除不平衡,不通过发展之间的矛盾。
 
什么是不平衡,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是不平衡的,什么是不充分,是我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了,而我们的改善需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从住建部也好,工信部也好,政府也好都发布了很多文件之支持了装配式住宅的发展,这是很好的机会。包括我们也梳理了很多政策,这些政策如果能够一一落地,我们相信未来发展,对于我们装配式建筑会带来非常大的利好。而且有规划的年限,到哪一年到达哪一步。成都提出来到2022年,所有完成都市进周边的县市,都要达到。这些政策虽然每一项优惠幅度并不大,但是累加效应,未来会慢慢释放他的价值。
 
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省会城市,新开通的住宅面积,按照这些省会城市新开通的住宅面积,装配式住宅如果按照10%或者20%来算的话,市场空间依然是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新城也在尝试推动装配式住宅,我们目前推出微信模块化建设,好房子工厂造,这些技术简单说并不难理解,把房子一个一个模块,在这个模块上进行设计,设计好了集装,运输,实现工业化生产。这是我们整个拆分的结构,所有结构通过设计全部实现了模块化,每一个房间每一个模块独立设计。当然这个设计图纸远远超过现场施工的图纸,现场施工图纸量非常少的,而我们模块化建筑化,一个小区他的整个生产图纸要整整一个房间。
 
在这个里面,把所有的产品全部在工厂里面组装,这就是我们在工厂里面生产的图片,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全部在工厂里面生产。过去PC大板的模式是把六面墙运到工地,在工地组装。现在在工厂里面把一个房间组装好,我们会发现可以把我们的精装修所有的成品全部做好,同时把软装全部放进去,这个时候可以连床送到工地上,这个是真正实现了拎包入住,整体施工可以达到90%以上工厂化生产。整体的装配率现在通过认证,最低超过80%,最高90%。所以我们在现场只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把核心做出来,第二件事把上面的配套,园林景观做完。所以工厂现场非常整洁,他的检测标准非常高的,现场施工的住房,误差是以厘米计的,差两三厘米不足为奇,但是这个误差是以毫米,甚至0点几毫米。他的精度是非常高的。
 
我们这个项目已经在南京,泰兴,天津等地开始落地了。我们现在住房是什么概念呢,叫好房子是像搭积木一样,未来一块一块积木,室内有效面积可以增加5%到8%,而且他隔音效果是高于英国的产品,也高于标准,而且可以节电节水等等,施工现场非常快,基本上一天半一层,整个模块建筑周期,模块组装基本上四种,这个速度是远远超过现在的混凝土速度。但是他节水节电环保这些大家都非常清楚。我们也申请了非常多的专利技术,也受到了住建部的认可,也实现了整个的专利成果评估。江苏省建设厅也做出了认证。
 
几个典型特征,工业化程度非常彻底,不像我们在平板,PC大板,我们还需要组装,需要工人。可以建高层建筑,可以做到30层以上,而且建筑设计寿命达到70年,同时可以建造1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有人说你这个房子是不是只能做成四四方方的,不是,可以做成曲面的,完全可以在工厂里面实现。爱尔兰现在也在欧洲国家落地了,包括学生公寓,包括公众建筑,包括工厂都已经出现了这种建筑。当然这个需要比较好的生产基地,生产基地的生产,需要300亩到500亩,能够满足就业三千人,年产值达到30亿。一条生产线可以满足20万平方米的生产要求,新城在做这些产品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些困惑,也有痛点,尽管政府扶持力度很大,但是毕竟我们还需要建基地,建设基地就意味着你要增加一道增值税,就意味着你的生产,环节上要增加了成本,目前来看跟我们行业中间,我刚才也看到中国房地产报,行业很多专家,实践者也在谈论这个问题,我们的成本相对偏高。在一个城市里面,满足不了城市所有的房子,如果覆盖其他的地方,会增加很大的物流成本,整个税收上面还增加工厂生产产品,所以他的整个产品相对来讲比较高,我们也在想办法怎么通过技术改进,技术优化创造更好的价值,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益。让我们的好房子能够有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经济价值。
 
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装配式工程研究院总经理李新华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题目为《装配式建筑设计流程与管控》。


李新华: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中森是一家央企,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华东地区的全资子公司,最早在2006年开始与万科工作。目前完成装配式项目一百多项,整个装配项目里面,从各种体系,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都有,全面的项目经验实践。我们现在的内容,公司的业务内容,首先做了全过程咨询,另外项目设计,产业顾问,对一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还是还做一些研发和技术培训工作。

 
相关政策从2月份开始,中共中央的文件,地方要求非常详细,也做了非常具体的指标安排,今年各个省市也出台了具体执行的细则,也落实了很多项目,很多项目内容都已经明确规定了。
 
对于装配式设计流程,首先拿一个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对于流程和传统区别,其实装配式建筑本身是从传统粗放式到现在的工业制造业转变。对于工业或者制造业来说,我们一体化非常关键,需要非常精细化,前期的集成能力,高能力的加工能力,形成高精度的产品,不管在工厂里面组装还是现场组装,都有这样一个要求。装配式设计最大的要求,在前置一体化,高精度集成设计。有几个特点,精细化是必须的,另外集成,前置。在方案阶段要对后期进行考虑,甚至有可能遇到的集成,装修,安装零碎的工序都要非常了解。现在我们设计师要求全面的了解,这个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需要大量的研究。
 
我们公司也是通过大量的实践项目,全流程问题做了总结,提炼到设计里面。一体化来说,刚刚提到,我们理解三个一体化,我们把他简化为横向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是各专业集成,不管在方案阶段还是设计阶段都需要充分集成,把各方的意见,各方的参数提到同一个模型当中,通过BIM集成手段进行碰撞检查也好,或者工艺模拟也好,在这个阶段做工作。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前后一致性的问题,将后期的问题提到前面考虑,预先解决。管理一体化是指市场和技术,或者管理与经营,包括创新与成本管控的协调一致。
 
机电专业,对于预留的开关线都要有精细的集成和预留,还有加工工艺,还有现场施工的时候,进行专业集成,我们看着是一个构建,设计当中集成非常多,考虑的内容也非常丰富。纵向一体化,从策划到运营全产业链协调一致,不同的加工厂,不同的生产工艺区别比较大,还有流水线,还有对于后期的施工工艺,对现场和施工单位,到底是有外架还是无外架,他的支撑怎么做,要求不一样,设计结果就不一样,相当于更细化这样的内容。因为要求细化我们的设计,不能用一种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管理一体化,首先对于这个问题要采用BIM手段,这个工具是必须采用的,另外通过EPC模式,要有EPC,哪怕只是做设计,设计也要有EPC的思维。对于技术管理市场,更多和当地的情况有关系,因为不管是我们混凝土还是钢结构,有一个半径,和当地产能供应的问题,或者当地施工总包,能力都有相关。对于不同的能力,我们建议给他采用不同的办法,不可能把所有最先进的技术都在一个项目中集成。这个考虑的问题相对来说前期策划阶段,我们要做这样一个研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全程BIM应用不展开了,因为现在用的比较多了,大家或多或少,有可能我们BIM有很多好处。从实践单位来看,现在有很多想法,其实没有体现,不管是工期也好,工作量也好,我们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来感受,每次我们来提新技术总是期望给我们带来更高的效率,让我们减少工作量,或者工作周期减少。实际上来看,很多时候好像结果并不是这么回事,我们觉得20几年前的时候,觉得大家以后可以不用手工画图了,现在用了这么多年CAD,工作量并没有减少,效率也没有过多提升。可能因为中间我们对项目要求变了,越来越精细了,精细化要求导致我们工作量成倍增长,指数级增长,现在我们工作量增加的不仅仅是倍数级的,是指数级的,所以采用所有工艺,所有技术,并不是我们宣传的时候那么快的达到结果,做了非常长的时间。BIM现在都在普遍应用,但是工作量增加非常多。
 
接下来就是对项目的管控要点,三个方面,项目开发前期要做充分的研究制定,不同的目标,最后会有不同的结果,首先要有政策解读,对各个地方都会有具体的要求,现在要求非常详细,都在土地出让合同里面写明白了,要求都写的非常清楚。还有对政策的研究,政策的落地非常关键,我们做一个充分的工作。
 
第二个土地出让要求,成本控制目标。另外标准化实施,现在我们提出来,现在我们目前确实遇到很多问题,尤其对装配式来说,现在在抱怨产能不足,生产效率太低,上海统计每天只有0.5立方产能,0.5立方的实际产能其实很低的,按照流水线规划来说,一个工人每天做到两到三个立方以上,每个工人基本上人工成本到600以上,或者过千。现在往前追溯我发现效率和标准化有非常大的关系,以同样的规格,我们说要满足很多方的意见,对我们设计来说一个简单的事情,向业主汇报,业主汇报当中,其中很多方会提意见,如果你说一个产品完全不改,我在非常多的量上使用,要跟设计部汇报,工程部,成本部,采购部都会提出意见,对一个产品都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太困难了,非常非常困难,甚至不管国际一流还是非常大的开发商,在内部做标准化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规划方案,户型做到标准化,但是后期的时候发现标准化又变了,变了一点就不一样,生产效率下降非常大。我们在源头阶段看起来相似,或者差不多,但是中间变化一点,都会产生非常大的改变。
 
另外大空间,分离体系,干法装修这个要充分讨论,尤其是做示范项目的时候,我们目标不是为了一个应用或者一个示范,其实我们想本身解决品质的问题,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要做示范。形成应用的时候,必须在前期,在方案之前确定原则,因为这里面每一点对设计有非常大的影响。结构计算的时候,影响非常大,这块实行其他非常困难。从理论来说,三开间可以做成一个柱子没有,都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他结构的牺牲,或者成本的增加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分离体系,分离体系理论上可以的,我们也做了一些示范项目,后期对于业主综合评审要充分讨论,对于空间会有一定损失,对于成本会增加,要综合来考虑这个因素,并不是我们觉得这个好,觉得我们后期可以随便改造,或者后期很方便。干法装修目前技术可行的,但是成本增加的,或者其他配套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个人的感觉,这么多项目当中,我们说是比现浇好了一点,项目当中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完全消除问题。我们做了很多项目,不管上海还是其他地方,还是存在质量问题的,质量问题改进肯定还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即使成熟以后,不可能完全没有问题。包括饰面集成,对于外墙的质量有比较大的提升,新的金属,板材也好,在里面都可以集成,但是集成的有代价。
 
另外前置统筹,说到牵制性考虑这个特点,充分发现问题,充分解决问题。每一种技术,对于他的适用方位,或者自己的优缺点,另外保温,现在国内对于传统外保温有很多质量问题。未来的趋势,我们保温和饰面是集成的。现在和我们想法还有滞后,我们的想法是未来必须实现干法,对于混凝土构建里面,影响他钢筋的问题,钢筋不标准的排列,我们理想上都希望做标准的间距,标准的直径,但是里面有相当多的要求,导致我们后面很难做理想的标准化。
 
另外还有产能工艺,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当地的情况,包括现在也说到有专用体系,如果在前期不需要招投标,只用一种体系的话我觉得这个市场是非常好的,目前来看绝大部分的市场情况,因为至少有三家以上进行投标,很多专业体系是提供不了多家进行比选,目前还遇到一个约束的情况,也是不太理想。另外对于专业集成,我就不细讲了。
 
还有设计工程一体化,也是考虑用总承包模式设计,现在加工运输,包括机械,其他的设备都有充分的考虑。防护是对于构建的防护,还有现场施工人员的防护,另外设计、生产、施工、幕墙,包括成本控制也非常重要,这也是需要前期投入更多精力的内容。简单一个案例,我们项目的装配式,40%的住宅项目,总的项目100%实现装配式,预制率40%,内保温也是前期对比之后的情况。首先前期目标制定,他到底要做什么,做什么内容,大空间我们做了,另外对于精装修,对于我们结构体系上,选用当前最成熟的体系。因为其他体系还有,其他体系会有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影响整个项目事件。我们在开工方案之前,就做全专业,全部门的讨论,对于设计部门,工程部分,招投标部门,根据总体项目工期和成本要求,在前期做分解,进行相关资源准备。这里完全穿插的,根据各专业的要求。包括初步方案设计,前期确定目标之后进行设计,我们用PKPM-BIM,现在他的功能也比较全面,这是他的内容,比较全面。结构的布置,参数的形成。
 
还有连接的方式,连接的布置,对于楼板,公共区域选择,专业集成。包括我们的初步标准设计,完全是标准化的,这是高效率的布置方式。装配式设计在后期进行设置,类似工艺的模拟。现在软件做很多事情,软件还没有达到完全智能的情况,每一步设计人员还要严格检查,因为软件中间还会出现小问题或者怎样的,用人工检查,去调整,这步还是不能跳过去。现在对于政府审查来说,内容,图纸说明要比较全面才可以,另外构件深化,达到深加工的深度。我们建议对于项目的理解,应该是由源头设计单位构件深化,这块专业性的理解比较深刻。我觉得这是可以的,但是取决于他们对于前期设计的了解程度怎么样。
 
装配式建筑必须采用一体化思维,需要前置按EPC承包要求,BIM是必不可少的,有一种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上用EPC总承包的模式做项目。


中铁房地产集团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于劲发表主题演讲, 演讲主题为《装配式建筑的探索与实践》。


于劲: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中国房地产报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把近几年的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汇报的题目是装配式建筑的探索和实践。大概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概念和内容,第二发展状况,第三项目实践,这个项目实践以我们在北京实施的项目和大家一起分享。第四个成本分析,第五个部分是发展展望,把我们这几年对装配式建筑的思考和今后的打算和大家汇报。

 
装配式建筑从我们的理解来说是这样的,以绿色发展作为理念,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全产业链管理作为我们发展方向,以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为基础,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与标准化的关系,首先产业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在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具有统一标准的产品。工业化的关键是标准化,包括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标准化、运输吊装标准化。标准化的前提一定是设计的标准化,包括户型,包括部品部件,包括现浇模板均实现标准化。
 
标准化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建造过程的理念,是现代建造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定要囊括,包括所有的过程,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管理等等。装配式建筑主要内容,我们理解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快建体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次结构,二次结构。第二快装体系,以干法施工为特点的,第三PC景观体系。
 
从目前发展来看,其中有专科作为甲方代表的整合经营模式,另外包括EPC总承包模式,另外一个以远大为特点的模式。对于我们中国铁建而言,近两年上了这么一个项目,这是第一个采用全预制装配式在北京实施的项目,2015年开工,目前已经竣工。第二的上海西渡项目,产品类型是商品房。第三个是大兴的理想家。技术体现包括应用BIM技术,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专门化施工,一体化专修以及信息化管理五化一体的实施内容,一定是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时间标准化,其实我们在住宅里面,模数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标准化同样可以做出非常有特点的产品出来,放在装配式混凝土体系,这个不多说了。
 
重点说一下中国铁建,花语金郡这个项目里面,我们实现装配式建造的方式。我们拿足了3%的面积奖励,我们把他搁在15号楼加了一层,刚好达到3%的面积奖励。加了一层以后,整个借助人口和配套指标,仍然要满足相关的要求。同时做绿化指标,停车指标均能满足相关的要求。另外一个技术策划,技术策划是我们做装配式建筑非常关键的过程,我们需要重视,往往是根据政策条件,技术条件,襟经济条件来做,这个项目里面我们装配式主要实施在预制外墙,预制内墙,叠合阳台,预制楼梯。
 
刚才李总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这里不做详细的介绍,我们做预设外墙板的构造图,这是叠合板的设计,这是预设楼梯的设计。这个是我们在现场施工拍的照片,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外面的整体效果,当时出来以后效果还是不错的,包括叠合板安装的效果也还是不错的。所以说整个建构装配式全产业链是这么理解的,由建设单位,设计院,构建生产,施工单位相互配合,我们要相互协调,才能实施一体化的好的管理模式。
 
我们哪里有一个图,从设计单位而言,确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设计单位跟内部而言,我们各专业之间,在内部要相互懂得更多,比如说建筑结合专业,要懂得后面的水,电,以及后面的装修等等一些东西,要把他提前做一些准备。另外设计单位不仅要懂得设计内部很多的专业协调,同时设计单位还应该懂得构建生产以及施工等等这方面的一些因素,比如说设计单位应该懂得绿色构建生产的工艺,规格,类型,以及运输的方式。另外设计单位还应该有所策划,这些技术问题,应该在设计阶段基本予以解决,才能保证整个项目非常顺利的进行。
 
成本增量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大概450块钱,基本上预制构件成本增量和施工的历史措施各占一半的比例关系。这是长阳的例子,他的成本增量是453。这是北京某80米工业化住宅工程成本增量,人工费稍微有所减少,会转移到预制构建里面去。
 
这是在北京比较典型的,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从我们采集的数据来看,水平构建做的比较好的,有一定规模的话基本上可以持平。这是我们刚才说的花语金郡那个项目,这个项目成本增量增加639,增加的比较多,我们看出来结构工程增量是相对比较多的,同时也作为探索性的项目,确实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成本增量还是相对比较多的。装配式设备体系不够成熟,工业化项目在示范阶段还没有发挥规模效应,包括中国铁建才刚刚开始做装配式。
 
发展展望,我们坚信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目前已经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第二个钢结构建筑,目前已经成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钢结构建筑本身具有现代化工业建构的所有特征。要深刻认识和理解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设计技术体系的不够完善,关键技术和集成不够成熟等等,包括成本虚高等等问题。
 
在装配式建筑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设计研在发装配式建筑工业中的引领问题。我们要确定比较合理的预制率和装配率。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装配式建筑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一个产品。装配式建筑一定是以人为本的高科技的,各种先进技术的集成,为社会提供更完善的产品。所以我们说不能为了工业化而工业化,不能为了装配化而专业化一定是全产业链系统的集成,最终的目的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为我们社会提供一个完善的,节能的,完美的建筑产品。
 
对话开发商:开发商如何玩转装配式建筑

开发商来谈谈,如何抓住装配式建筑这个5万亿规模的大风口。玩转装配式建筑。
 
1.国外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借鉴;2.各地政府部署装配式建筑的目的及开发企业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动机;3.开发企业在装配式建筑实践中的探索以及存在的问题。
 
嘉宾主持:
 
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陈音
 
对话嘉宾:
 
华润置地北大区工程部总工谭在树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安全质量技术部部长伍孝波
 
北京万科装配式建筑相关负责人
 
绿地京津冀事业部技术总监许茗劼

陈音:轮到开发商了,开发商在装配式建筑应该是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不知道各位嘉宾今天上午是不是都参加了会议,上午很多专家都发表了非常好的建议,我也印象很深,中国建筑标准研究院的总建筑师刘东卫说,真正发展装配式建筑靠开发商肯定不行,开发商对成本,对工期,市场等等诉求。对装配式建筑建筑推动的动力并不太多,作为一个开发企业,特别是在座的四位都是在装配式建筑做了很多工作,你们各自的企业里面,对推动装配式建筑在本企业的应用发展,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说心态是什么,是等着万亿的大市场,还是说我们主动的占领这个市场,或者什么原因来进入到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实践和项目应用上。请各自讲一讲企业的情况。
 
谭在树:应该说我们了解大的产业化趋势,贯彻的力度比较大。但是贯彻的不成功,刚开始也不是说很顺,刚开始在项目上也有抵触情绪,原来做的挺好的,合作资源又少,影响说经过了一年来的时间,现在大家也意识到,这个是大的趋势,从大的趋势来说,真正的规模化效应发挥出来,他的成本应该不会增加太多,效率应该更快,保证质量,提升质量,保证体制应该更好控制。我们现在的积极性比较高,我们现在从政府要求的,各方要求的基本动作,该做的必须做,我们现在也希望尽量多做一些,比如将来政府在提高要求,我们马上跟的上,再一个我们在过程中也发现,包括技术上有一些不完善,从总部这个角度,从企业这个层面上,包括我们跟清华大学一起,对技术问题,我们实施过程当中也咨询了好多专家,有的专家说可以取消,有的专家说得保留。我们牵头跟清华实验室,我们一起参与,现在应该说做出了结果,慢慢也希望产业化过程中,这个技术上也做出我们企业的贡献,谢谢。
 
陈音:华润是顺应大势,而且体现央企的社会责任,顺应国家政策要求,装配式建筑的企业发展。北京市住房保障投资中心,应该也是一个开发主体吧,他的角色跟商业地产开发还不太一样,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一般来说更适合装配式建筑产业化方向,您这边的工作主要是?
 
伍孝波:我觉得你刚才都说出了我们原因,我们做保障房第一大目的就是保住自己的饭碗,我们不做这个的话,不让我们做。最大动力还是来自政府,这个房子我们要管他一辈子,我们跟所有的开发商都不一样,这点很多开发商会向我们学习,自持项目,不是开发了三年五年过去了,卖完了,老百姓投诉打架也就一年两年过去了,我们面临70年的投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做各种装配,各种快速更新,提高房屋的品质,降低后期的投诉率,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这个恰好被政府逼的事情不谋而合,促成了我们现在做的大几百万平米的装配式建筑。
 
陈音:这个是非常好的提示,将来租赁型的住房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装配式建筑能够显著的提高建筑品质,对持有型物业的企业来讲,其实是一个长期利好的技术框架,这个是对开发企业是很好的研究装配式住宅的切入点。万科是行业里面研究装配式住宅最早的,走在最前面的,也经过了很多很多的坎坷,对于这个问题,万科一定有更深层的考虑,并不是被动的,被逼的,或者是不得不。万科从企业战略上来讲,是什么样的考虑?
 
北京万科装配式建筑相关负责人:我简单介绍一下万科的战略发展,北京万科大概2007年做北京市第一个试点项目,我们做基本上完全自愿,没有人逼我们做,我们做的目的一句话,两提一减,第一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人工。目前看我们这个目标,包括战略已经实现了,原来万科做装配式项目确实比较难,2007年、2008年也没有标准,什么都没有,连构件厂都是我们扶持,包括设计单位,我们都在培养行业内资源支持我们事业。十年过去了,我觉得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从主动变得还是主动,我们现在还是在主动的做装配式建筑。原来我们更多局限在主体结构上,从日本引进技术,现在我们开发商更多考虑的是对业主能带来什么,我们确实有一个体验,因为有的项目已经交付十年了,从客户反馈来说,在提高质量方面做的很好。
 
除了产品开发商项目以外,我们更多在长租类业务,包括自持的项目,更多采用自己专门的技术。除了考虑客户感受以外,更多考虑后期长期运营,维护。从这个层面来落实装配式项目,不单单集中在十年前我们主体层面,更多的是从装配式建筑角度出发,从整个这个体系要打通,落实。谢谢。
 
陈音:刚才中铁建的于总讲到,装配式住宅建造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绿地也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做了非常好的工作,绿地当时建筑的时候,他的动机和出发点是什么?
 
许茗劼绿地集团在比较早的时候非常关注装配式,在大面积铺开过程中,毕竟成本增加,现在根据国家的政策,我们目前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方向,绿地的发展方向跟万科还略有不同,我们正好结合自己的建设,因为我们绿地也比较大的基建企业,有四个基建公司在我们名下。我们利用基建公司优势,我们在南京,贵州等几个地方,自己做一些构件厂,配合我们整体的产品成本,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推广速度和产品线。大概是这样。
 
陈音:谢谢各位,第一个问题大家看到,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绿地、万科、华润,包括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还是非常积极的参加到装配式建筑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不单是符合国家政策,也符合开发企业的未来。第二个问题,在这之前先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年的10月份,有一个中日韩住宅问题研讨会,定期在中日韩三国轮流举办,近年在日本,中国代表团20多个人到日本开会,特意联系,也是希望考察一些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情况,结果我们去看了一个装配式建筑,这个建筑很有意思,工业化建筑,这个建筑不是装配的,为什么用现浇体系,还作为工业化建筑或者装配式建筑让别人去参观呢,我们还是有一些启发的,这个建筑只有12层,占地面积跟红线差不太多,施工的场地,真正可以用的场地大概50平方米,在建成的城市中心,围挡做完了以后,施工单位安安静静的这个房子从地下一直到楼顶,对周边居民没有任何干扰。所有的部件,构件都是工厂做好,运输到现场,直接塔吊,所有的部件都有扫码,一扫码知道哪一层,放在哪个位置。而且现场工人很少,工人不是像我们所谓的没有40岁以下的工人,  工人都是年轻的工人,大学毕业的工人,在现场完全以工厂化的形式来进行现场施工管理。这个对我们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有很大的启发,第二个问题想请各位,因为都是大的开发企业,也做过很多很多项目,请各位畅想一下未来中国发展路径是什么样,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多样需求,面对国家产业政策指导方向,我们期待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我们希望他应该是什么样的?
 
谭在树:这个倒没有想过,应该说国家政策这么大力的在前头引领,后头激励,包括管理,再一个,从整个这个行业的变化,今天上午听了前三门的那个,我深有感触,原来不知道。当时从政府的角度,20年代初就进行了现浇还是装配式的选择,先几个楼去实验。现在也一样,从当时的国情,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们情况是这样,社会发展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工人水平提高了。真正干很粗很累的活工人越来越少了,而且我们也应该提高工人待遇和工人的环境。那就只能往装配式建筑发展,慢慢大家熟悉以后,装配式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越来越高。
 
北京万科装配式建筑相关负责人:因为我原来的职业经验,我是设计出身的,我觉得一个技术发展,产业发展应该具有实用性,包括现在装配式项目,他真的适合吗,他真的提高质量,降低人工吗,他的工序并没有简化,他的工期反而增加了,为什么,都需要我们反思,因为我觉得一个好的技术,需要一个很好的土壤,很完善的产业链。因为目前有些地区,我觉得还不适合推广装配式项目。有些地方就一个构件厂,都不太成熟的构件厂,没有一个好的设计企业做这件事情,没有好的单位落实。我觉得还是需要逐步来做,同时包括上午各位领导也说了,需要更高的高度来看这个事情。各个地区要逐步的往前发展,同时不要把装配式定义为产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有很多手段,装配式只是一个手段之一。有些地方的体系也还挺先进的,效率也挺高,质量也不错。本身中国那么大的地方,不可能参考日本人的技术把他整个代替,日本那么小的国家,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适应性,同时咱们需要关注更多的是建筑本身能给百姓带来什么,不是说我们只是做一个主体,这种功能性,包括房屋质量,或者品质真正提高了吗?我觉得不一定。包括建筑本身,提高建筑的寿命化,从这个层面,为老百姓安居乐业能提供真正的硬性条件。
 
许茗劼这个比较大,从我自己的认识来看,一方面从十九大来看,习主席也讲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虽然说的是房地产行业,但是我们房子确实是用来住的。核心的观点,他应该关注的是住,而不仅仅是装配率到底是多少。中国的特点是政府导向性比较强,产业发展都是由政府导向,政府给了什么目标,给了什么标准,一个数字,让大家去做。这个确实只能这么做,再往下发展,更多的是在这个数字基础上,变成一个质变,把本身房子的内涵做足做好。室内的装配式,到底能不能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能不能提升老百姓生活舒适度,同时能够在长时间内符合我们不同人的生活,短时间变化一下生活场景,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讲日本做的比较好,有大量的材料,国内根本没有,选不到。现在情况来看,这两年发展很快,已经有很多体系,到墙板,地面都有很多配套。这些从开发商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从这方面要更多的做一些探索。
 
伍孝波:这个问题确实很大,从2013年开始接触这个行业来讲,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一直想梳理,但是确实没有过多的梳理过。刚才主持人一提,我想了一下,我个人判断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刚才几位老总也说了,还是要更多关注人的舒适度,不能因为改变装配式建筑,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居住习惯和各种行为,不能让居住者对房屋的感受发生变化,或者说只能提升不能降低。这是最大的反向,这个方向是有一个反例的,为什么欧美这么流行轻钢结构,两层三层的,在中国推不开。是因为中国人认为不解释,他就喜欢混凝土的,我认为两到三层是绝对产业化的,而且工厂能做到百分之百,装配率达到百分之百。为什么推不开,我觉得是用户接受度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个样板间,老百姓说牦牛都顶的坏,根本不要,我宁可不要这个房子,我都不要你做。所以我们就改,咱们做技术的认为特别好的房子,用户未必能接受。第一个方面装配式建筑,无论如何做还是提升用户对房屋产品的感受和舒适度。
 
第二个装配式建筑还是要降低对工人的依赖,降低人工的使用量。我们现在大概30%左右的造价是花在人工上,这个要急剧下降。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来讲,装配式建筑要做好你要把他当做一个产品好,你要花钱,把钱花在构件和品质上。然后降低对人工的依赖,今天上午郭主任给大家展示一张照片就是我们装配式装修,最有特点的就是取消对水暖工的依赖,没有水暖工了,不需要这个,因为普通工人培训一个小时一看就懂,而且不会出错。一个接口50块钱,把这个钱花在提高部品部件的品质,换取对工人的依赖,最后可能是打平的,因为现在人工费也越来越贵。降低对人工的依赖,上午王院长说的挺明白的了,我觉得中国的基础理论,如果不做深入的研究,现在装配式用的是现浇的理论,装配式本来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我认为是没有前途的。他的前途你要改一下你的基础理论研究,恰恰现在大家没人做这个事情,大家都盲目的建厂,拿地。我有时候怀疑是不是看上那个地了,而不是看上装配式建筑了,瞎说一下。
 
陈音:今天讨论比较深入,最后大家每个人对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说一句寄语,确实我们讨论装配式建筑,从更大意义上讲,装配式建筑,住宅产业化,建筑产业化和工业化建筑,是几个类似但是又不完全一样的课题。我们在刚才讲到的案例,跟日本同行讨论的时候,日本同行讲,虽然日本政府也是有一些政策,更重要的是市场的选择,因为日本有非常高的对住宅品质的要求,非常高的对劳工保护的要求,非常高的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所以绝大多数情况,稍大一点的项目,比较来比较去,一定是装配式建筑更适合市场要求,如果我们中国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除了政府鼓励政策,奖励这些。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整个国家的产业标准,建造标准,环境标准进一步提高。从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建设工业,装配式建筑仍然是市场的主流方向,我们对装配式建筑,对住宅产业化,对建筑工业化已经有充分的信心。我们再请四位专家对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讲一讲自己的见解。
 
谭在树:我希望这个行业以及行业协会,希望能把技术上更完善一些,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容易,实施起来更简单。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出现问题之后很快的解决,我也希望至少我们企业有积极性,能够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起随着这个行业边成长,边推进,也边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谢谢。
 
北京万科装配式建筑相关负责人:万科十年前开始做产业化,现在我们进入新的起点,因为我们现在在研发新的体系,因为我们现在别墅要做装配式,所以我们希望各行业的技术层面体系越来越完善,同时希望上下游产业越来越完善,因为我们推一些技术的话,基于国内产品标准,包括不符合产品业态的地位,找不到合适的厂家。希望给老百姓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许茗劼作为装配式本身发展来看,我觉得能够符合中国当前的形式和情况,制定出更合理的,因为中国太复杂了,太大了,每个区域有不同的政策,指导,各个方面应对的方式,这样的话更有利与我们建设更好,更适合当地百姓的。
 
伍孝波:一句话是这样的,装配式建筑能有今天的局面,我们要不忘初心,在任何场合,我们做装配式的都应该感谢王石先生,感谢万科。没有王石先生,没有万科的坚守,这么多年是不可能坚持的。
 
对话产业链: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1.装配式建筑的标准体系建设;2.钢结构住宅的技术创新和实践;3.新材料新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应用实践;4.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应用。
 
嘉宾主持:
 
广联达研究院院长刘刚
 
对话嘉宾: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肖明
 
北新集团总工张士元
 
金螳螂集团总裁罗战平
 
东南网架副总裁郭庆
 
广东华发中建新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冬


刘刚: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在座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做交流,因为我们建筑业是传统产业,建筑业可以说在国办19号文里面头一次给说法,拿到国务院层面给予这么高的肯定还是首次。国办19号文里也提出,整个建筑业要可持续健康发展,也需要用科技手段促进转型升级,这里面新型的建造技术,新型的数字技术,这些都是必然的手段,装配式建筑本身作为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也上升到国家的政策,甚至战略层面。未来建筑业转型,必然是要向工业化这个方向去走,比如这个方向必然是走向新型工业化,新型的工业化水平。所以这里两化融合是必然的方向,同建筑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之后,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在整个快速发展同时,我们如何华丽转型,华丽转身,也是依赖于各个企业和行业以及政府各级共同努力,今天也是借这个机会,采访一下各位嘉宾,先采访几个命题的主题,然后有一些公共话题,共同探讨。第一个主题想问一下中国标准院的肖总,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式建筑,必然标准要先行,作为一个技术也好,产业发展也好他是一个根基,是一个基石。肖总能不能从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建设,从国家到产业这个层面,中国标准院在标准上有哪些方面的思考,对整个行业标准有没有一些建议?
 
肖明:关于装配式建筑标准也是近几年比较热的话题,我们很多企业,很多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也一直在反映,装配式建筑这块儿标准体系是不是已经健全了,相关的标准,核心的标准是不是已经编制完成,在应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标准会不会成为一个障碍,我们经常也会探讨这个问题,做了一些工作。客观来说咱们国家在装配式建筑标准这块儿,无论是标准体系还是相关的标准编制,其实可能会跟大家的印象不太一样,我们其实挺全的,因为正好前段时间也是一些工作需要,大概把国外的,主要是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关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标准收集了一下。
 
回过头来一看发现他们的标准并不是特别多,他们也不会单独的针对装配式建筑这块儿去制定体系,我们知道在住建部之前已经制定过了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包括目前也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门项目研究标准体系。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咱们国家在工程建设,包括产品,涵盖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是比较多的,目前几十本了,可以体现出来我们标准还是很全的。但是是不是说我们标准就没有问题了,其实反思一下的话,可能会有几个方面,我们需要去进一步开展工作的,第一个我们的标准编制和国外标准编制的差距,国外比较好的标准,特别是工程建设标准,产品标准,英国BS标准,德国BIM标准,包括日本和美国比较好的协会标准,日本AIG协会的标准,美国ACI的标准。
 
我们装配式建筑标准这块儿做了很多工作,势必会带来我们标准量会非常多,多了之后我们怎么样协调统一,我们怎么样系统的,依据他执行,有时候多了就怕他乱。我个人感觉可以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比如说装配式混凝土,PC领域,全世界在混凝土领域很权威的FID协会,装配式这块儿两种标准,一本手册,核心的抓住,剩下的不管了。我想我们以后在立项,编制,包括实施,特别是政府部门,只抓核心,这个也是符合国家标准化改革的方案和思路。
 
第四个方面是不是我们所有的标准都全了,最近这一两年也是改变了我的一个观念,有两个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做一些工作的,装配式建筑四大系统,以往比较关注主体的标准,目前比较关心内装修这块儿,我们国家在维护这块儿,历史欠帐还是比较多的,这块儿的工作还是比较多的,我就去查阅了一下国外的标准,去年查了日本协会的标准,突然发现日本在维护这块做的工作,从基础研究到标准的编制是很全的,围护结构很清楚,性能目标是什么,指标是什么,怎么验证他。所以我想我们在维护这块的话,是不是也应该相对的做一些工作,更严肃一些,做更充分的研究,在标准这块进一步的完善。
 
最后一个我们在产品标准,也能做更多的工作,跟我们职工的印象是有一些差异的,我们知道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在发达工业国家,工业产品标准这些方面是比较重视的。我想我们装配式建筑的话,既然是把现场作业放到工厂去,让我们所有的部品部件变成产品,产品是不是应该进一步跟上,比如说欧标,日本产品也是很丰富的,日本的工业化组织GIS的成本标准,建筑领域也是很全的。总的来说国家在体系,包括编制这块做的很多工作,可能跟大家想的有一些差异,并不那么落后,但是有些内容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也可能跟我们常规的印象也会有一些差异,大体上是这么一个个人的认识。
 
刘刚:因为我们国家还专门出过针对装配式的书籍,反响非常好,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给了很好的指导。另外装配式建筑从技术体系来说现在有三类,除了PC,混凝土的,还有钢结构,木结构的,第二个话题问一下郭总,在钢结构住宅这个方向都有哪些创新和实践?因为钢结构在大型的应用还是相对少,但是在钢结构住宅,是面向住宅市场的新的产品体系,不光是简单的钢结构本身仅仅原有的体系。我想听听您这方面的思考。
 
郭庆:谢谢,从钢结构本身来讲,钢结构住宅,住宅里面的钢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第二个钢结构住宅,不等于住宅钢结构,我们是装配式建筑,而不是装配式结构,我能做钢结构,所以我做住宅就把他计划好了,其实差距很大。第二个我们在做这个领域的思考,第一个我们要按照系统的考虑,整个建筑的考虑,除了结构创新,当然结构创新很重要,楼板、内墙板、外墙板,尤其是外墙板,是钢结构住宅的最后一公里。东南网架做了哪些工作呢?第一个整体创新,目前刚结构的体系,这个体系在住宅里面很难形成,第二钢框架支撑体系,用支撑替代,可不可以?可以,我们也用了,发现一些不足,我们在改进。在这个体系基础上,解决支撑难处理的问题。我们在这个体系之上进一步优化,这个体系两百米,三百米很好,在一百米发现不足,我们再开发了多墙体组合,这种方式我们现在做了大量的实验,现在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现在几个实验做完了以后要大面积推广。
 
楼板的问题,我们传统的PC,我们看了一下,也做了一些尝试,楼板用在钢结构里面有一些不足,我的垂直运输量大大增加,楼板根本没办法吊,所以这个楼板是不适合的,我们用五根钢筋撑起。但是这个体系又涉及到一个问题,拆除很麻烦,这个问题我们又创新了,在里面用各种模板,把他安上去。另外墙体内墙相对比较好解决,因为他要求比较高。但是外墙非常复杂,因为他们气候环境,隔热、保温、耐厚等等,外墙是制约我们钢结构很大的问题,我们也做了大量思考和尝试,这个体系我们一直在推动,包括今年2月份,我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文件,要推进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我们的思考就是外墙的解决,我们尝试用PC外墙板挂上去,可不可以,可以,但是发现一个问题,他太重了,得不偿失,用钢量大大增加,这个基础上也和我们业界企业合作,开发墙板。另外还有一些装配式墙体,方向是什么呢,PC板他很好,我们如何减轻,里面填充,如何保证他强度,如何保证他整体吊装,我们做了大量的城市,在杭州一个项目,这两天出来了,在筹备中央省政府的观摩尝试。
 
除了这几个之外,还有两个补充一下,钢结构住宅要面向我的住户,集成装修很重要,这个理念完全不一样,原来我们讲的内墙外墙做好,水电管线做好了,这种方式是不行的,效率大大损失。发现我们为了预售达到50%,提升进度,很快,但是后面上不去,效率打折扣了,就是因为传统作业和现代作业还在交织,我们要按照集成装修的方案来解决,我们在杭州这个项目里面已经实现了15天完成100平方米的装修,包括地面,墙面,包括里面所有管线,非常快。这种方式解决我们装配式建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问题才能更好。
 
我们几个项目做下来以后的体会,第一个,我们房山企业想做装配式建筑,要提早,越早介入,对我们成本的降低,对户型优化,体系的优化更有利。我就简单补充一下,谢谢。
 
刘刚:谢谢,因为我们说装配式里头还有一个能力,解构,重构的能力,或者生产的能力,新型材料,郭总刚才分享的也有新型材料应用,新型板材应用创新。这里还有小的花絮,现在很多跨界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有的是老牌工业制造企业,有的甚至完全跟这个领域没有关系,但是在技术上有联系的企业,乐高大家都玩过,现在乐高也开始进入建筑业,他是先在自己乐高的游乐园自行建造,利用他的能力来进行装配式实践。可以说很多这方面的制造企业也纷纷进入,回到咱们这个话题,在整个装配式建筑里头,不管是哪种结构体系,新材料和部品部件方面的创新,下面想问北新集团总工的张总,咱们在装配式建筑里头,在这些方面有哪些新技术的突破?
 
张士元:先简单介绍一下集团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北新集团原来最早是做小房子,三层以下小房子,大概在2003年开始做,这个产品是完全装配式的产品,无论是从他的轻钢结构还是钢板作业,包括实际装修,包括开始的设计,都是跟现在装配式的思路完全一样。但是由于国内土地政策影响,在狭窄的市场里面,量一直上不来。这个时候北京集团在2010年左右的时间,2010年左右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产品,外维护系统,那个时候讲建筑工业化,还没有讲装配式建筑,这个时候我们感到未来中国建筑一定向这个方向发展,所以2010年开始我们研究这个产品,2013年开始联合开发这个产品在中国的应用。大家知道现在我们钢结构也好,混凝土结构,外强是至关重要的,外墙是至关重要的,他涵盖了我们的很多能力。而且施工的时候,还要方便,速度要快。特别一个企业,我们很好的技术,现场施工起来很麻烦,要靠工人精心维护,做起来就很麻烦,这个情况下,我们把我们这个体系引进到中国来,这个体系拿到中国来以后,我们发现我们这个机会非常好,大家非常看好这个产品,为什么呢?他解决了所有这些问题的外维护所面临的行业痛点,痛点是什么,防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间长了肯定是不行的。这种产品外保温做的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会对他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产品很好的解决了问题,防水问题解决了,第二个他的室内的,我们钢结构也好,混凝土也好,我们的钢结构可以很好的解决了问题。我们墙做到最薄的时候,做到260,达到75%的功能,这个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2017年我们第一条生产线在山东投产了,投产以后在座很多人也去看过,这条生产线技术上应当说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自动化的程度不够高,我们谈机器人焊接的问题,用到我们的智能工业化产品里面来,第二个不要再做人工,建筑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从人工转向智能。传统的湿法变成干法,2018年我们会有新的发展,未来我们连锁做外维护产品,希望被更多建筑老大们应用上,因为这是非常好的产品。这个部品部件轻工艺的应用,这方面应当是成熟的,我们的标准,我们的图集,我们的体系都是成熟的。简要的先说这么多。
 
刘刚:刚才您说的咱们北京已经实现一部分机器人作业,现在机器人作业有一部分实现了。
 
张士元:我们框架基本上都是手工来焊,受工人情绪的影响,今天不高兴了,就不干了,而且就是简单重复性的劳动,能用机器人替代他是最好的,2018年,应该在3月份,我们也有观摩会,到时候请大家去看,把机器人焊接应用到建筑工业上。
 
刘刚:很期待,新的技术希望能看到普及的那天。十九大说建筑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想建筑是要以人为本,最终建筑服务于人,在整个装配式建筑里头,装饰装修是整个产业链最后关键一环,落地一环,最终房子住起来,用起来是否舒适,健康,装饰装修非常重要的。我想问一下咱们金螳螂集团的罗总,金螳螂在装饰领域赫赫有名,而且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也是非常的创新,无论是BIM技术还是新的电商技术,还是装修定制新的技术,现在请罗总分享一下在装饰领域新技术这块儿有那些应用探索和突破?
 
罗战平:首先感谢会议主办方和其他的相关单位,金螳螂今天作为装饰业的代表,参加这么一个高级别的,非常重要的会议感到非常容幸。今天一天听到了很多专家和专业人士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学术讨论,包括研究,还有设计运用等等,受了很大启发,也学习了很多东西,刚才台上嘉宾从设计施工角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金螳螂在概念和应用方面,有了一定的基本或者说深度的运用。包括BIM技术的设计和运用,包括我们在生产过程当中工厂化,以及在施工现场安装,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同时也是在电商线上线下用大量的信息化管理,积累了一定方面的,专业板块方面的特点,其实装配式建筑四大板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后一道关,相对来说在目前,比起钢结构,木结构等等,还是在后端的,最后一端,当然也是可能最终装配式建筑能够宜居,能够成为咱们真正的,服务于人类好的作品,所以装饰也是非常重要,对这点来说,我们也是非常的注重,金螳螂因为20多年以来,一直注重的也就是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非常的专业。
 
今天学习了很多东西以后,我感觉金螳螂应该要思考怎么样融入到即将扑面而来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当中,怎样和结构围挡,在设计方面,能否前端早一点植入,早一点和大家捆绑在一块儿,也叫做参与化合作,这样才成为一个整体。光靠我们自己单打独斗也是不太行的,比如说咱们之前的装配式,就是强调结构和围挡,在机电装饰上面也就进行了二次装修这么一个概念,失去意义了,现在怎么样打造一体化,我们要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因为我们的设计优势很明显,我们前端的设计方,真正成为体系化,能够装配上去。而不是结构式,我觉得装配式建筑还是和咱们要求相距甚远的。
 
另外江苏省在最近出台了非常重要的文件,这次会议我们也是学习了文件以后,得到了邀请专门过来的。江苏省制定的非常细,从省里面政策的引导到怎么指导,甚至到了怎么结算,怎么付款,怎么样防止拖欠,怎么样进行一些质量保证金的到位等等,就是把我们施工单位结算审计收款全部清清楚楚,应该是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所以我们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再次感谢会议主办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谢谢。
 
刘刚:谢谢,我们知道整个装配式建筑他是技术创新,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典型代表,下一个话题,我想问一下赵总,因为BIM技术在整个装配式建筑中,应用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全产业链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支撑。请赵总分享一下广东华发中建新科技投资控股集团在BIM这块有哪些思考和实践?
 
赵冬:非常容幸参加装配式峰会,也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想先介绍一下华法中建新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我们是三家成立的装配式的,主要是面向装配式的投资有限公司,是这样一个形式。首先BIM技术就是建筑行业内相对来说比较新的技术,在推广过程当中就遇到很多难点。装配式我觉得更加具体,他是非常具体。我们建筑是生产,但是我们生产大量有一部分工作是放到现场生产,现在我们是把建筑一大部分东西作为生产厂家产品,然后到现场进行组长,这样就会造成出厂的产品,需要考虑前置性的设计因素,就会出现非常非常多。今天上午很多专家,领导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不光是横向的我们要结合,也要在设计环节,结合各个学科的专家,纵向还要结合所有方,包括供货方,传统的构配件他们什么问题,都反映在我的生产当中。还有运输是怎么样的,这些全都会集中的体现在构件生产当中,我们在研发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非常深入需求调研,各项前置的条件一定要提出。
 
这样的话EPC这种模式是非常好的方式,无非是三种主导精神,一种是开发商主导,一种设计主导,一种施工单位主导。这三种主导单位都是把各种需求都要沉淀在前端的生产过程当中,BIM是非常有效的技术可行路线,我们在生产过程当中,在项目当中试运营,因为我们前期是比较先行的,在装配式当中,做的研究非常多。我们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国家的号召来做这个项目。所以说在推行的过程当中,遇到很多很多非常具体的问题,所以非常赞同上午的专家说,包括政府的领导,不只是一个专家学者的问题,是我们这些参见的各方,生产一线人员在生产过程当中遇到具体的,打通不了的环节,我们怎么想办法,在团队合作层面上打通。
 
我举一个例子,本身应该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在生产过程当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上午听到北京这位领导说的,北京市在进入到库的厂家生产产品,才允许在建设工程当中来应用。但是在我们公司还没有出台这样的政策,我觉得装配式在具体的工作过程当中,具体生产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一线的同仁们,我们需要不断的克服困难,去解决。这个也需要国家标准,很多检测监督这方面,也需要配合的问题。再次感谢有这样一次机会。
 
刘刚:谢谢赵总,我们说装配式技术在整个,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力,在行业推广确实是任重道远,应该说装配式技术本身,或者以前叫建筑工业化,还叫过住宅产业化,后来叫建筑产业现代化,现在提的是装配式建筑。可以说从整个名字的演进能看出,已经不是几年的时间,应该是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想采访一下,在装配式建筑推行过程中,大家从自身企业推行这些技术发展当中,关键的瓶颈到底在哪里?他需要一些产业环境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来破局,在这方面也给大家一些建议。每位嘉宾说一说观点吧。
 
郭庆:推装配式建筑,应该从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稍微补充一下,在座很多的企业,PC现在用的比较多,大家可能关注的比较多一点,对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了解的少一点。第一个,原来钢结构企业做分包,从2014年开始,住建部给了两期试点,一共43家企业,有了施工总承包资质,意味着钢结构可以做总包,想给大家澄清一下,讲一下情况。第二个我们今年刚刚试水的PPP,往PPP方面去转,作为钢结构企业,或者生产企业来讲这个转型是必须转,这个转就很痛苦,从我们企业角度来讲,从分包到总包不仅仅是增加土建,而是最承包管理很多环节,对企业人才,经验,包括整个管理水平。这块儿作为东南网架交了很多学费,下了很大工夫,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总承包项目。
 
EPC的项目,他的优势就在于从设计阶段就把EPC考虑完了,不像原来,肯定是行不通的。所有东西放在前面来,所以我们钢结构企业做装配式钢结构建设的话,需要我们业界,包括政府,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多的关注,在这个里面,我们也做了工程。上海三桩楼,售价是22万6到28万9一平方,钢结构的采用可以组合,不一定纯粹的钢结构,他是钢结构混凝土的结合我认为也是很好的方式。我们发现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些项目的优势一定是从源头上,设计在考虑,这个是我们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现在面临的住宅,让我们社会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支持,更多的推动,这个产业才有希望。谢谢。
 
张士元: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讲,第一从技术层面来讲,为什么呢,现在装配式的技术,无论是混凝土也好,PC也好,包括PC大板,包括钢结构,包括外维护体系,能讲出很多的故事上来。但是技术层面要真正落到施工领域里去的时候,是需要过程的。我们在图纸上,生产里面做的是听好的,但是在现场解决不了问题,工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特别遇到复杂的外立面,我们从健康或者居住舒适的环境来说,这些问题解决不了,解决的方法第一个标准上,肯定要重新制定产品标准,还有新工艺的使用,这是技术层面。在座的都是企业,我们也是企业,企业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生存,你要想搞装配式,我们大家住在这个地方来,这个是我们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你不抓住这个机会就没了,刚才郭总说的,做钢结构的,做装配式的,加工产基本定单是满的,而且是非常的多。但是不做的冷冷清清的,甚至关门的。所以你要想做就抓紧来做,既要做就踏踏实实把技术落到实处,而且用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我们要看,反复的研究,因为是实打实的东西。建筑是百年大计,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政策层面,政策层面我希望是强制性的,不强制可能就不用,有一个企业说我要自己不做部品不见得工厂,我自己要再投资,划不来,买别人的。他自己不愿意投入,政策上我们也领导他,具体到怎么执行,我觉得这个是好的,我们在座的企业还要游说政府,给予更多政治上的支持,同时在投资这方面,不要一味的谈大求全,现在一搞装配式好几万亩地,多少钱堆在里面,工厂是不是要这么多钱,投资量大了以后,费用自然上去,财务成本自然上升,产品成本更高。现在成本高也是制约我们的发展因素,我觉得从政策引导上,一个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们争取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我们自身也要积极的努力,在技术上做的更好一点。
 
罗战平:我想从三个加强说一下,从政府来说,本身政府也应该倡导和引领,首先要加强指导和引领,所谓加强指导和引领,就是在装配式建筑规范,包括设计规范,包括标准,包括政策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指导。第二个加强,加强明确,或者加强确定,什么意思呢,咱们说现在各个地市大的目标都有了,30%、40%,具体到哪个区沈指导哪个项目,是否各个政府从省市到地区能明确,大家有一个目标。第三核心的重点加强,我个人认为是加强评定,为什么这样说,我们装配式建筑提了也有一些年头了,最少五六年以上,现在真正国内做装配式建筑,不管是结构还是围挡,应该说比起传统建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就几家。将来必定会有上百上千家,我们也提倡百家争鸣,我的意思,咱们从政府来说,要提倡竞争,只有竞争产品才会越来越好,只有竞争体系更加公平公正,大家也才不会出现一些伪劣产品,可能他挂牌也是装配式建筑,咱们能做的反而失去一些公平,我觉得可能将来一段时间,在引领标准的同时,一旦确定项目了,可能就不是注册那几家人来投标了,可能是更多了,在评定方面,是否可以提前介入一下,让大家都能够公平参与,强者更强,谢谢。
 
赵冬:已经听到了很好的例子,这个主要是面向的开发企业,对于一线的,我觉得装配式实施了以后,对设计单位增加了很多很多的压力,另外工作内容也增加了非常多,装配式终究还是建筑的装配式,不光是设计院,包括装饰装修,一定要前置,前期要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但这个一直是没有变化的。我觉得这方面是不是政策上应该有一个引领,还有一个,现在我们具体做事情的厂家和从业单位,我们面临很大的困境,没有一个人才的储备,人才都是我们互相之间挖来挖去,在人才培养上,政策上也应该加大力度,加大这方面的,好比你鼓励社会机构给他一个标准,给他鉴定的权限什么的,加强人才储备,这也是需要做的事情。当我们都能够到位的时候,可能困难度就会小一点。还有一个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非常详细量化的方式,这样的话什么样可以加分,什么样可以减分依据非常明确了。
 
肖明: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平时技术工作比较多一些,从技术角度的体会说一下。我觉得发展起来最大的瓶颈还是人,我们政府要出一个政策,或者是说我们要融资金,或者要落实一批项目,都是可以通过开会,通过推动,我们可以几天时间,一个月两个月时间,两三年时间去解决的事,但是我们做这个事情的话,我们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是不可能通过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培养出来的。所以我想装配式建筑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人才的匮乏可能是制约我们的发展,人才的匮乏就会带来我们技术这块儿的失控,带来质量失控,成本失控,监管失控,人才是最核心的,人才的培养,前几年跟日本企业待的比较多,有比较大震撼,做这个行业有60岁甚至70岁以上的老专家,六几年到这个企业,这几十年我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也发现了很多不足。真正的人才培养,还是要从企业,从坚持,从努力,从积累这个角度去做,通过政府指导,高校培养,还是会有一些难度。企业其实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好的场所。
 
第二个大的方面,投入这块儿,我们这个会议非常好,最近很少以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领域组织的装配式建筑会议,装配式建筑干任何事情,包括装配式建筑投入是必要的,目前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技术研发也好,包括我们的监管也好,大部分还是政府在投入,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投了上十个亿在研发,包括监管措施,北京上海政府掏钱,企业给政府提我们怎么样监管,政府投的这个钱也好,或者国家也好,地方政府投钱也好,还不如让我们企业投,因为企业投才知道我哪一块儿是最急需的,投入几百万,几千万,对我们开发企业来说真是九牛一毛,确确实实投入以后,技术研发管控对企业竞争力能做出很大贡献,现在已经开始这么做,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企业去投入。
 
除了开发企业之外,设计总承包,部品部件,产品的企业也需要投入,我们的投入就是人才投入,人员培养投入,相关自有资金研发投入,这块儿是做的比较好的,通过企业投入,好的产品,好的解决方案,最后实现发展。
 
最后一个,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很多人在说我们的成本,发展不均衡,可能会阻碍我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但我个人感觉,到最后真正阻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甚至是让我们功亏一篑的最大问题,就是装配式建筑质量和品质。从全世界来看,有一些地方也是在强制推行装配式建筑,比如说香港,或者新加坡,但是也有很多地区,欧美,日本,包括台湾,都是自主的去做,他们没有强制性做,但是还是做的很好,原因呢?因为装配式建筑好,品质好,质量好,供销快,节省劳动力。我看过最夸张的工地,一万多平米的五星级酒店,现场施工不到十个工人,工厂再带过来几个工人,因为太缺工人了。所以我想只要把质量和品质先管好,制度跟上,地方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能够真正落实起来,抓起来,把质量把好,把品质提升上去,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来是快速的,健康的,稳健的,成熟的发展,肯定是必然的结果。
 
刘刚:谢谢,确实装配式建筑发展任重道远,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包括现在提的EPC这些模式,要结合进来,也需要产业环境的配套,政策,标准,对人员的能力,产业工人这方面的提升和能力提升,也提出巨大的要求,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创新里头,不光是建造技术,不光是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本身,其实也有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配套。这也是两化融合里头关键的,现在目前来说,两会提出的互联网+,十九大提出数字中国,近期习总书记最新讲话里面,加快数字中国的建设,在整个数字化和整个建筑业的融合,也是未来的趋势。所以我们说,在工业4.0德国提出来的,中国提出来制造业2025,还有美国工业互联网,这里都是把整个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做了有效的结合,其实给大家分享一个场景。本身在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一个是中国案例,长城七号火箭,这次跟以往最大不同,是在生产和建造之前,完全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协同设计,虚拟装配,虚拟生产,虚拟试运行,然后充分模拟论证完之后进行生产,装配和一次发射成功,整个把产业链完整的分割成了两大阶段。其实我们建筑业未来也是可以这样的,是想今后设计阶段,不光是设计本身的事情,同时也要考虑到生产的可行性,同时也要进行虚拟生产,虚拟装配,考虑到建筑投入使用之后运维阶段的场景,完整的虚拟化论证。
 
到了建造阶段,可以实现工业化的建造,用到装配式建筑这些技术和这些方式,不仅仅是工厂的工业化,其实应该是包括现场的工业化,因为他是整个产业链数字化的流水线,数字化的生产线,包括工地现场,最终的装配在现场进行流水化作业,标准化施工,现场装配。这样实现有效的联动,现在我们在装配式发展过程中,确实有遇到瓶颈,有成本的问题,有运输的问题,也有本身技术目前,还没有完善的问题。有一次考察,也是考察装配式工厂,当时跟几个开发商一起考察,回来他们的谈话对我触动很大,目前装配式这些技术确实挺好的,但是作为开发商来说,有些时候从市场的角度,他更愿意用成熟的技术,用最成熟的技术,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完成交付,往往这方面缺乏一些动力,甚至这方面的代价持保守。所以这方面确实有很多企业先行先试,坚持,包括万科,对市场进程推动做出很大贡献,也需要像政府,尤其以保障房为驱动,这些方面做一个推动,最终回归市场化,形成市场化机制。
 
我觉得整个装配式建筑应该是未来的发展大势所趋,在大势所趋之下,最后请各位嘉宾对我们这个产业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未来也给一些寄语。
 
张士元:我觉得装配式道路上,一定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没那么轻松。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走了40年的路,今天我们在学习他们,就是这样一个感觉,道路很难,但是我们一定充满信心的做这件事。
 
郭庆:因为今天是房地产报搞的这次会议,非常好,我们经常开玩笑讲,我们钢结构企业经常开会,讲钢结构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没用,我们要面向用户,客户,房产企业客户去讲。大家都在关注PC,PC有他的的好处,有他的不足,钢结构也有他的不足,有他的优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后续发展的后劲可以是无限大的,谢谢大家,希望大家能关注。
 
罗战平:我们坚定不移发展,遇到任何困难都是在所难免,但是咱们人多力量大,谢谢。
 
赵冬:装配式建筑大家印象当中是比较粗放,没有人愿意从业的,可能会改变这个状态,也许能带来比较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我们建筑业,谢谢。
 
肖明:实干、坚持、创新,任何事情都是干出来的,我想装配式建筑作为新的行业领域,更需要我们更踏实的实干,坚持的话因为毕竟咱们国家装配式建筑从起不到现在,新兴建筑工业化十年多的时间,坚持是很重要的。再一个创新,作为一个新的技术,新的领域,需要我们技术上创新,管理上创新,制度上创新,这三个结合起来的话,一定能让我们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更好更快,谢谢大家。
 
刘刚:谢谢各位嘉宾,整个建筑业装配式发展是大势所趋,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是必然方向,需要政府推动,需要各个企业实践和应用。一旦大势所成,走的后相对要落后,所以也相信和感谢各位的同仁,大家见证,往共同方面努力,最终形成我们建筑业新的未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刘院长的精采主持,感谢各位嘉宾。今天的演讲环节,对话环节,分享环节到此结束。下面是宣布中国房地产装配式建筑奖项环节。(颁奖环节)今天整个的峰会论坛就到此结束。


中民筑友建设科技集团总裁江炳生

编辑:wangchunhong
标签:北京,装配式建筑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