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人物特写
A+
对话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要负责地为城市为人民打造好建筑

中国房地产网

2023-03-13 08:26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历史起点,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下,中国建筑建造领域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重要支撑。


发展不止步,在“精工建造”“中国高度”持续强化的今天,《中国房地产报》推出“第二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系列报道,弘扬“工匠精神”,汇聚时代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期嘉宾:邵韦平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中信大厦、奥体中心下沉广场、凤凰中心、城奥大厦……这些地标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设计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40年来,他不仅设计了诸多有代表性的项目,也见证了中国城市与建筑业的高速发展。


他说,建筑业特别需要提倡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这能帮助我们提高建筑质量,实现高质量目标。



中房报记者 许倩 北京报道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旁,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气势恢宏。


首都机场T3航站楼,每天接待着南来北往的客流,熙熙攘攘。


朝阳公园西南角,灵感来自西方数学“莫比乌斯环”概念的凤凰中心,被称为“明天的建筑”,其所呈现出的现代感一直被津津乐道。


坐落于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的北京冬奥村,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运动员们居住生活使用的地方。它代表着世界文化的交融,也是一座彰显中国设计实力的现代庭院。


奥体中心下沉广场、城奥大厦、中信大厦……这些地标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设计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


采访约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来到邵韦平先生的工作地。走进他的办公室,迎面是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的书架,上面摆放着各种书籍。书架前方是一张新中式条形白色书桌,简洁而明净。墙的一侧摆放着几张桌柜,上面放满了他的各种获奖证书、奖杯、奖章。


清矍的面庞,儒雅的气质,瘦削的身姿,和摆在桌上的“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奖杯雕像一样坚定的目光,这是邵韦平留给记者的初印象。


这次采访中,他谈的最多的就是原创性、高科技和高质量。这也是他在工作中一直坚守的基本原则,一是创新,二是品质。


他说:“建筑业特别需要提倡工匠精神。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感性思维,更多来自对材料、构造、甚至对技术的挑战和应对。践行工匠精神,能帮助我们提高建筑质量,实现高质量目标。”


冲击与思考


微信图片_20230313082030.png

城奥大厦。受访者供图


“‘996’的工作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很正常,而且回到家后脑子里还会一直想着设计的事。我们在全国的项目很多,还需要经常出差,每天都处于一个很繁忙的工作状态中。”邵韦平笑着说。


邵韦平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北京。1984年,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他,加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干就是近40年。这个时间段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间段相重合,见证了中国城市与建筑业的高速发展。


几十年间,邵韦平从一名普通的建筑系毕业生成长为北京建院的首席总建筑师,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风格普遍是比较粗放、简陋和僵化的,主要是基于感性的思考出来的结果。对于中国建筑界几十年来巨大变化,我们是经历者,也是推动者。”他说。


微信图片_20230313082036.png

中信大厦俯视图。受访者供图


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工作,打开了新的大门。


他回忆道:“2003年T3航站楼的设计是我们第一次和国际上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师合作,当时的外方是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这次合作对我们的冲击是巨大的。那时候我们国内的建筑设计过程是低效率和碎片化的,拼凑感强,而他们的建筑师整体感觉很强,对整个设计的控制非常细致入微。”


微信图片_20230313082040.png

首都机场T3航站楼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随着国门打开,引进国际设计思想和理论,让中方设计人员有了学习进步的机会,看到了高质量建筑的可能性。但由于中外信息差异,理念差异,我们也受到了国外大牌设计师和明星事务所的强烈冲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重要的地标建筑的概念都来自于外方设计师,中方设计师更多充当配合的角色,失去了很多机会。这是一个矛盾体。”他说。


这样的冲击下,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适应这种转变,在建筑创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是为了与外方争夺设计机会而去做一个平庸的作品,不是自娱自乐,是向社会奉献更多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可。


倡导工匠精神坚守原创性


微信图片_20230313082049.png

凤凰中心。受访者供图


邵韦平的很多作品都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但最让他自豪的还是凤凰中心项目,因为这是原创性和高科技的代表作。


“很多建筑刚建成时受到追捧,但往往过一段时间就被人们淡忘。但凤凰中心项目已经建成超十年了,仍持久获得整个社会的肯定。”他说。


凤凰中心,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亮相的那一批享有盛名的建筑群体中也是非常闪亮的,在当时被称作“明天的建筑”。


曲线的壳体来自莫比乌斯带概念,这是一条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延续的条带,它将宏伟的中庭空间缠绕包裹,像凤凰羽翼般飞舞。一个结构性的钢铁斜肋构架支撑着巨大的玻璃幕墙,这面透明的幕帘为室内带入充足的阳光,整座建筑由3800块玻璃幕墙单元围合。


现代感的外形中,还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业主凤凰卫视集团的标志取材于三星堆的凤凰神鸟图案,这个标志有互相转化的意思,和太极图形的内涵一致,这层内涵能够完美融入到莫比乌斯环形式中去。”


微信图片_20230313082058.png

凤凰中心。受访者供图


“这个项目在数字科技方面也具有引领性。”邵韦平谈道,这个项目启用了很多前沿性的数字科技,为创意带来了很多机会,使得建筑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先进性,无论是功能还是性价比都获得很好的回报。


凤凰中心项目斩获了多个国内外大奖,包括第十三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筑创作大奖、亚洲建协建筑金奖、美国Autodesk工程建设行业全球卓越奖最高奖、IABSE杰出结构奖等、LEED白金奖。


这些国际性大奖的获得不仅是国人之光,更是对中国原创建筑完成如此难度的结构设计的肯定,代表着中国创造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这背后是他和他的团队无数个夜以继日,无眠无休;最紧张时,送到工人手中的图纸还带着刚刚晒图的热度。


邵韦平说,我们的工作如“庖丁解牛”那样,将一个原本很朦胧的建筑形态,不断刻画,一层层加工,像一个手工艺人做艺术品一样,将一个“粗胚”雕刻成为有细节、有表情的完美建筑,在建造层面实现高端“制造业”一般的精细和精准,从中也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这便是工匠精神,一种对工作近乎苛刻的要求,一种对事业近乎痴迷的追求。


“很多城市建筑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缺乏变化,就是因为大量采用标准图,大量采用省事的办法去做建筑工作。建筑业要倡导工匠精神,才能摆脱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通过深入思考,巧妙技术构建实现建筑的高质量,才能改变建筑工程千城一面的问题。”他说。


让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占有更多权重


微信图片_20230313082102.png

夜幕中的中信大厦。受访者供图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而建筑师正是在“石头的史书”上书写历史的人。


“建筑是记录人类文化的载体。当我们介绍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历史文化时,往往都用建筑作为代表,这就是建筑师的作用和魅力所在。”邵韦平说。


除要完成日常创作和设计工作,邵韦平思考最多的就是行业整体发展、建筑学新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为建筑业培养年轻人才。


这些年来,数字科技是他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实践领域。他认为,数字化设计的出现,给一体化理念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实现基础,这也是几十年里最大的一次进步。“很多项目的创新正是应用了新技巧和新方法,才帮助我们从容地完成工作,并呈现高质量的反馈。”


2018年,中信大厦建成,北京有了高度528米的新建筑天际线。做这项设计时,邵韦平一直主张和推崇的设计理念趋于成熟,关于数字化、关于整体性,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


“在设计中信大厦的时候,我们利用数字化工具建立多专业、多部门协同工作的建筑信息平台,高效、准确、科学地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难题,达到建筑整体性能的协调统一。”他说。


微信图片_20230313082105.png

施工中的中信大厦夜景。受访者供图


对于目前建筑设计行业涌现出的新事物、新概念,邵韦平表现出一种非常理性的接受态度,比如3D打印、光伏一体化。他认为,新的材料、新的理念的出现一定会改变建筑设计行业。


说到3D打印建筑,他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3D打印建筑能将建造业和设计完全融合。它就像造汽车一样,各种构件都在工厂完成,然后运到现场,由工人进行材料的堆积,是建造领域的革命。”


他告诉记者,3D打印建筑的成本比传统建造稍微高一点,好处是能够让各类建筑部品实现快速工业化制造,与传统建筑业相比,质量更加稳定、建造更加高效。用于3D打印的建筑材料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混凝土,可将建筑废料循环利用,实现低碳绿色。


“目前3D打印建筑更适合某一类建筑,比如低矮的建筑,像公园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乡村医疗机构等。现在还在试点阶段,但前景我很看好。”


未来,他希望借助数字科技,构建更多建筑的细节,推动中国建筑业走向高端制造业。“我们不但要追求建筑的科技,还要追求科技的建筑,要让科技融入建筑,让科技帮助创作,实现更高的目标。”他说。


他做这一切的目标就是为客户创造高质量的建成环境,不是只提供一个概念,而是把设想变成一个能落地的产品。“我们希望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行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让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上占有更多权重。”


对话


邵韦平:创新与品质是我的坚守


微信图片_20230313082110.png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


中国房地产报:您设计过很多出色的作品。在这几十年工作中,您主要希望通过作品向社会表达什么?为什么要做这种表达?


邵韦平:希望传达建筑师对社会的责任感,因为建筑是和人的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很多成果会长久伫立在城市之中。所以,首先要负责任地为城市打造一个能被大众接受的建筑形象,这种建筑形象既要有美学标准,还要符合大众审美和文化需要,并且应该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


针对每个不同项目,还要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去赋予其独特的原创性。希望我们的建筑不是简单的适应规范和标准图的要求,而是具有独创性,在感受上和使用上给使用者带来新的体验,能够使得我们的建筑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中国房地产报:具体到作品本身,您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邵韦平:我最自豪的还是凤凰中心,这个项目更强调原创性和高科技。项目建成已超过十年,当仍持久地获得整个社会的肯定。最近我们在参评中国建筑成就奖,就是要评选长时间获得公众认可的建筑,我对这个建筑很有信心。


中国房地产报:有遗憾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邵韦平:建筑和其他设计一样,总归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再成功的项目,都会有一些遗憾,这就是我们的职业特点。再理想的设计方案也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比如成本上、使用上,不能超越甲方承受力去做决定,关键是如何缩小这些矛盾。


中国房地产报: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理念,有时建筑师为了表达自己的理念,可能会做出看起来个性很强但不太实用的建筑设计。这是个性表达,是否与现实需求相矛盾?


邵韦平:我把建筑师的工作形容为创意和实现创意,创意是工作的起点和方向,但是这种方向必须要有支撑。如果没法实现,这个创意是没有价值的,也不应该去鼓励。在实践中,还要对创意作进一步加工提炼,建筑师就是要在技术和艺术之间寻求平衡。如果必须要强迫甲方、强迫社会去接受一个不合理的创意,这就是一种误导。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去优化它,让不合理变为合理。


中国房地产报:很多时候,做设计做规划是很孤独的,也是很艰难的,是如何坚持的?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邵韦平:困难确实客观存在。但当我们克服千难万阻,把项目完美呈现出来的时候,那种成就感也支撑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种成就感是建筑师独有的。建筑是城市的公共设施,一旦成功了,对社会的影响是很积极的,且是持久的。建筑是记录人类文化的载体,当我们介绍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历史文化时,往往都用建筑作为代表,这就是建筑师的作用和魅力所在。


微信图片_20230313082116.png

城奥大厦。受访者供图


中国房地产报:从2016年全国两会到“十四五”规划,“工匠精神”被屡次提及,您对国家屡次提及的“工匠精神”如何看?为什么我们要坚守这种精神?


邵韦平:建筑业特别需要提倡工匠精神。传统认知往往认为,建筑只是形式的创造、好看的细节。其实这些感性需求背后要通过一些更加缜密的、富有智慧的技术建构来实现。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感性的思维,更多是来自对材料、构造、甚至对技术的挑战,以及所进行的应对。践行工匠精神,能帮助我们提高建筑质量,实现高质量建筑目标。


中国房地产报:这几年您都在忙些什么?思考些什么?


邵韦平:除要完成日常设计工作,还在思考建筑行业整体发展,以及培养年轻人才。


数字科技是我这些年重要研究的方向和实践领域。数字科技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创作思路,也给创作手段带来很多新机会。在数字科技上,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形式的变化,但其更大作用还在于,可以给整个建造业(包括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多整合的机会,可以把原来很难实现的一些需求更为高效地实现,比如通过数字化整理,实现智能建造和精确控制。


我们现在几乎所有项目都基于数字化支撑,这使得我们能创作出更多形式,构建更多建筑的细节,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设计工作,帮助建筑业走向高端制造业。


中国房地产报: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方面是您一直坚守的?


邵韦平:一是创新,二是品质。我们的职业目标是自由和秩序。在开始创意时,要打破常规,寻求一些与众不同的可能性,要突破传统禁锢,寻求设计的自由,这种自由能带来更多的创新。但在构建自由时,还要能控制住,要掌握在合理范畴,不能最后造成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要寻求秩序的构建,要把看似很玄妙的构想落地。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您们身上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对于未来有什么新期待?


邵韦平: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为客户创造高质量的建成环境,不是只提供一个概念,而是把设想变成一个能落地的产品。我们希望能推动建筑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建筑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让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上占有更多权重。作为个人,还是要通过作品说话,通过高质量建成作品来反映我们的理念,也能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合理的示范。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邵韦平,好建筑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